蘇州虎丘馬劍輝 <h3><font color="#010101"> 虎丘山風景名勝區(qū)位于蘇州古城西北角,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有“吳中第一名勝”、“吳中第一山”的美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寫下“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⑶鹗菄褹AAAA級旅游景區(qū)。</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虎丘之名,源于春秋時的吳王闔閭。他在此修城建都,死后亦葬于此處,傳說葬后三日,墓地有“白虎蹲其上”,因而得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據說,虎丘有大大小小15個傳說,伴隨著游覽的深入,你會對其中的文化和歷史有著更深刻的了解,也給游覽增添了無窮樂趣。</h3> <h3>虎丘寺頭山門上題額“古吳攬勝”,一言道出虎丘在蘇州名勝中地位。</h3> <h3>“虎阜禪寺”為乾隆六次南巡虎丘所題</h3> <h3>頭山門及碑廊中有許多有歷史研究價值的碑刻</h3> <h3>檢票門的上方懸掛著貝聿銘大師書寫的匾額“吳中第一山”。貝聿銘大師是蘇州人,世界聞名的建筑大師,法國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蘇州博物館等有名的建筑都是他設計的。<br></h3> <h3><font color="#010101">海涌橋:這座橋是1956年鑿通虎丘環(huán)山河(也稱環(huán)山溪)時所建,橋的石欄桿上雕刻有形態(tài)各異的小石獅十二只。</font></h3> <h3>“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蘇東坡大學士的這句話讓虎丘山聲名遠揚。</h3> <h3>斷梁殿(二山門): 是虎丘有名的古建筑。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元代,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殿內有四塊石碑,上面記載著虎丘的歷史和云巖寺塔的修建情況。輕輕敲打這些碎石,有咚咚回聲,所以又叫響碑。</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斷梁殿最特殊的結構是那“斷”成兩截的大梁。關于斷梁殿的建筑,有一種傳說:元代皇帝知道蘇州能工巧匠很多,為了立威,有意要難為一下蘇州百姓,下圣旨只給一些零碎木料,而且不準用鐵釘,要在虎丘山腳建造一座千年不倒的殿門。但聰明的蘇州工匠在“賽魯班”老匠頭的帶領下,以“斗拱”、“琵琶吊”、“棋盤格”的頂力和吊力,分擔了重量,而主梁只有兩段木料相接,建成了斷梁殿。</font></h3> <h3>斷樑殿內有二塊匾,分別是“大吳勝壤”和“含真藏古”。</h3><h3>在“大吳勝壤”的勝字上方可見“斷樑”。</h3> <h3>“含真藏古”是近代學者梁漱溟為斷梁殿題寫。</h3><h3>“含真藏古”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對虎丘的贊美之詞。這“真”指的是真人、真事、真山、真水,這些都有史可記,而“古”指的是虎丘山有古木、古寺、古泉、古塔,寓意著虎丘悠久的歷史。</h3> <h3><font color="#010101">憨憨泉:憨憨泉位于虎丘上山路側,是梁代遺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該景點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憨憨是中國梁代著名的高僧,患有目疾,虎丘山的方丈可憐他,收他做一個挑水和尚,有一次他挑水途經這里,因為感到累,于是就坐在這里休息,不知不覺中就睡著了,在夢中他夢見一位高僧對他說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后他就用雙手觸摸這片地,在這里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說明這地下一定有水,于是他用挑水的扁擔在這里挖,大約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終于一脈泉眼涌了出來,治好了憨憨的眼睛,因這口井是他所挖所以取名為“憨憨泉”。</font></h3> <h3>枕石:因其形狀如枕而得名,又因其形若蜒蚰,故舊時又稱之為蜒蚰石。相傳,晉代著名高僧生公曾睡在這塊石頭上。石頭得了仙氣,成了蘇州文人膜拜的仙石,趕考的秀才離開蘇州時,總要到此拋一下小石子,預補前程。</h3> <h3>試劍石:位于虎丘上山路上,它中間有一條裂縫,傳說是吳王用干將莫邪為他所鑄的寶劍所劈。</h3><div>試劍石旁還留有詩一首:“劍試一痕跡,崖傾水斷流。如何百年后,不斬趙高頭”。這首詩涉及試劍石的另一個傳說,話說秦始皇尋劍時,路遇白虎,于是抽劍砍去,未中虎身,而在石上留下了裂痕。這詩說的是秦始皇徒有鋒利的寶劍,未能識別人心,以至亡國。<br></div><div>事實上,這塊石頭是典型的火山噴出巖的凝灰?guī)r,久經風化,沿著裂隙形成這樣一條大縫,酷似劍劈。<br></div> <h3>海不揚波亭:有戲臺,有演出</h3> <h3>石桃:試劍石的斜對面,是一塊形如桃子的巨石,石上刻有“石桃”二字,是當年虎丘寺主持果嚴和尚所寫。</h3><h3>相傳當年孫悟空大鬧天宮,從蟠桃會上偷了蟠桃,駕筋斗云回花果山,在東海上空,驚嘆于海涌山的美麗,不慎將蟠桃掉落下來,化為石桃。如今不少游人到此喜歡摸摸石桃,沾沾仙氣。<br></h3> <h3>真娘墓:</h3><div>安史之亂時,真娘逃難來到蘇州,無依無靠,被迫墮入青樓。她善歌能詩,才貌出眾,名噪一時,因此被一位叫王蔭祥的財主喜愛,因真娘幼年父母作主己有婚配,只得婉言拒絕。有一天,王蔭祥重金買通老鴇,想在真娘這里留宿,真娘為保貞潔,投繯自盡,以死守身。王蔭祥得知后,懊喪不已,悲痛至極,斥資厚葬真娘于名勝虎丘,并刻碑紀念,載花種樹于墓上,人稱“花冢”,并發(fā)誓永不再娶。文人雅士每過真娘墓,對絕代紅顏不免憐香惜玉,紛紛題詩于墓上。</div><div>另有傳說茉莉花在真娘死前沒有香味,死后其魂魄附于花上,從此茉莉花就帶有了香味,所以茉莉花又稱香魂,茉莉花茶又稱為香魂茶。</div> <h3>二仙亭:</h3><div> 虎丘二仙亭坐落在千人石北側,得名于陳摶和呂洞賓曾在此下棋的神話傳說。石亭原為宋代建筑,清嘉慶年間重建,全用花崗巖石材。石亭雕刻精細,亭內石碑刻有陳摶、呂洞賓“二仙”的神像,亭上石刻雙龍戲珠等浮雕精品。</div><div>相傳有一天這二位大仙在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過來看他們下棋,看完一盤棋,回到家中,可是誰也不認識他,后來人們從他的衣著猜想他是幾千年以前的人。所以有這么一句話,“仙人一盤棋,世上已千年”。</div> <h3>“別有洞天”旁紅色的“虎丘劍池”四個大字,是我國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所書。</h3><h3>這里有一個“假虎丘真劍池”的傳說:據說當年顏真卿寫這四個大字之后,經過很多年“虎丘”二個字逐漸斷落湮沒,到了明代蘇州太守馬之駿命令著名的石刻大師章仲玉將虎丘二字進行描摹補刻,但是后人看來總覺得“虎丘”二字沒有“劍池”二字寫得那么好,那么漂亮,所以有“假虎丘真劍池”之說。</h3> <h3>“別有洞天”圓洞門,是人工砌成的,由于這道圓洞門的阻隔,把平坦如砥的千人石與圓洞門內的絕崖峭壁、幽深莫測的劍池劈成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故稱“別有洞天”。</h3> <h3><font color="#010101">劍池:虎丘最吸引人,最神秘的地方。相傳,劍池下面是吳王闔閭埋葬的地方,作為殉葬品的有“專諸”、“魚腸”等三千寶劍,故稱劍池</font></h3> <h3>“風壑云泉”四個藍色的字體,是中國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書寫的,這四字將這里的景色完全概括于其中,意思是您站在這里側耳可聽風聲,舉目可觀賞巖石,抬頭可觀云彩,低頭可看流泉。</h3> <h3>紅色“劍池”二大字為元代周伯琦所書。但民間相傳為東晉王羲之所書。傳說虎丘寺僧人以兩只鵝跟王羲之的“劍池”二字做交換,王羲之寫完之后,到手的兩只鵝化作龍虎回到虎丘山頭。這就是“神鵝易字”的傳說<br></h3> <h3>雙井橋:位于虎丘劍池上,建于南宋,為單孔拱橋,橋面由大青石板鋪就,高懸劍池上方十數米處。橋上有兩個并列的圓孔,舊時為山上寺僧汲水之用,可以汲取劍池中的泉水。傳說春秋時,美女西施,也曾以池水為鏡,對著劍池梳妝打扮,而且其丈夫夫差也陪同她一起照鏡,所以這二口井又叫“夫妻井”或“鴛鴦井”。</h3> <h3>站在雙井橋上俯瞰劍池,只見橋下十幾米便是幽邃的劍池,池畔雙崖壁立,巨石疊嶂,池中飛泉冷瀑,陰韻襲人。</h3> <h3>可中亭</h3><h3>據說生公于石上講經,宋文帝在這里聚僧施食,但是已過了中午,當時佛法戒律過了中午就不能吃飯了,所以僧人左右為難,這時文帝說,現在正好是中午,沒有過時辰,大家請吃,于是眾僧吃了起來?!翱芍小币簿褪钦萌罩械囊馑?。后人建此“可中亭”紀念之。</h3> <h3>千人石</h3><div>千人石是蘇州虎丘著名的石景之一,位于劍池旁,每當雨天,千人石便幽幽地滲出淡淡的血色,滲血之迷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觀光 。據說當年夫差為保守其父吳王闔閭墓穴的秘密而殺死了當時筑墓的工匠千人,這些工匠的鮮血把石頭染成了紅色,所以每到下雨天或陰天時石頭就特別的紅,雨水一沖刷,仿佛血在往下流,以告訴我們這段悲慘的故事。而實際并非如此而是石中氧化鐵被雨沖刷出來所致。</div> <h3>白蓮池</h3> <h3>生公講臺</h3><div>生公是我國晉代著名高僧竺道生,當時他主要闡述涅磐經,宣揚“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他在虎丘講經時,當他講到一切惡人皆能成佛,其中有一塊石頭突然之間向他微微點頭示意,意思仿佛是說我懂了,這塊石頭就是池中的點頭石。當時正直嚴冬,但池中的白蓮花卻競相開放了,池水也盈滿了,所以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白蓮花開”的說法。</div> <h3>花雨亭:是贊頌生公頌揚佛法之亭。傳說當年生公在千人坐講經,麈纓揮拂,百鳥佇足,頑石點頭,感動天神,致天雨各色香花。</h3> <h3>孫武子亭</h3><div>孫武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他所寫的《孫子兵法》是世界兵書的鼻祖。</div><div>“孫武子亭”,就是是為紀念孫武所建的,1985年張愛萍為此亭題匾,同時題寫了“孫子兵法,克敵制勝,嬌娘習武,佳話流傳”刻在碑上。</div> <h3>虎丘歷史名人陳列館(申公祠舊址):精選歷史上曾游居虎丘或與之有關的名人七十二位,將其畫像及簡介以瓷板畫形式陳列,以期呈現虎丘淵源流長的歷史文脈。</h3> <h3>石觀音殿:始建于宋代,這里有個因夢而立的傳奇故事,故又稱應夢觀音殿。</h3><h3>此殿歷經千年,數度毀廢、重建,直至1969年被虎丘園林部門全部拆毀,佛像、佛經、石刻等統(tǒng)統(tǒng)砸碎,在原址開了茶室,后來又成了小賣部,令人扼腕痛惜。</h3> <h3>2006年發(fā)掘出觀音殿遺址,才加以保護,現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h3><h3>現在的石觀音殿遺址是一個長方形院落,在冷香閣與申文定公祠之間,院落中央為宋代石觀音殿地坪、殘存的石墻以及石觀音像底座和前面的石供桌。院內南墻鑲嵌“應夢觀音”故事的石刻,其余三面為游廊,西墻正面立有新造的“應夢觀音”線刻石碑一通,門口陳列柜中展示石觀音衣紋碎片和相關文史資料。</h3> <h3>第三泉:相傳被封為“茶圣”的陸羽在貞元年間來到虎丘,挖了一口井,以這口井中的泉水作標準,對比各地水質,寫了我國第一部《茶經》,由于井水清冽、味甜,被陸羽命為“第三泉”。</h3><div>因這池四周石壁赭色,紋理天然,秀如鐵花,所以取蘇東坡“鐵華銹崖壁”詩句又稱它為“鐵華崖”。</div> <h3>穿過一座上有“陸羽井”的石門,進入一個大院落</h3> <h3>院落之南北園門,分別有“苔枝綴玉”和“小五臺”題字,進入“苔枝綴玉”園門則可去“冷香閣”</h3> <h3>冷香閣</h3><h3>冷香閣東、南、西三側種植紅、綠、白梅300馀株,冬春之際,清風疏影,暗香浮動,故取名冷香閣,成為一時之勝,成為蘇州市民最便捷的賞梅處。</h3><h3>冷香閣二樓為茶室</h3> <h3>經“小五臺”月洞門,可前往山頂虎丘塔。</h3> <h3>巢云廊:過去這里是巢云閣</h3> <h3>致爽閣:位于虎丘最高處,取詩句“四山爽氣,日夕西來”命名。原建筑已毀,現存建筑是1930年宣愣和尚重建的。在這可遠望獅子山,而獅子則正伏地回望虎丘,形成著名的“獅子回望虎丘”景觀。</h3><h3>閣上“虎伏”匾由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書寫,當年,于右任登閣游玩,提議稱此閣為“虎伏閣”更宜,并揮毫題作虎伏閣。虎伏之意出自傳說,闔閭葬于虎丘山,白虎蹲伏其上,護持其墓。</h3> <h3>雪浪亭</h3><h3>雪浪亭上有對聯:登高丘而望遠海,倚長劍以臨八荒。此聯為于右任所作。</h3> <h3><font color="#010101">園門上“海涌嵐浮”的題字,意指遠古時期,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小島,隨著海潮的隱退,歷經多少年滄海桑田的變遷,才成為山丘,故虎丘原名為“海涌山”。</font></h3> <h3>虎丘塔:又稱“云巖寺塔”,是世界第二斜塔,中國第一斜塔,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為古老蘇州的象征。這座塔七層八面,塔高47.7米,塔頂中心向東北傾斜偏離底層中心2.34米,斜度為2.48度,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 <br></h3> <h3><font color="#010101">根據蘇州市園林局提供的資料,在整修云巖寺塔的過程中,考古人員曾發(fā)現了大批珍貴文物,如石函、經箱、銅佛、銅鏡、越窯青瓷蓮花碗等。</font></h3> <h3>從虎丘塔下來,進入虎丘云巖寺舊址,這里有平遠堂,小吳軒,五賢堂、悟石軒、望蘇臺,御碑亭,大雄寶殿等景點。</h3> <h3>靈巖寺塔陳列:展示虎丘的歷史和解放后重修記錄以及當時出土的文物展。</h3> <h3>御碑亭</h3><h3>清代康熙六駕蘇州,均巡游虎丘;乾隆下江南,又六次巡游虎丘,留下許多詩文?,F御碑亭中立有三塊御碑,可惜碑文模糊不清。</h3> <h3>千傾云閣</h3><h3>千傾云閣楹聯:云夢氣吞八九;滄溟水擊三千 原為清·翁同龢書,今由黃苗子重書。</h3> <h3>萬家燈火:通過墻上的窗口望外望去猶如畫境</h3> <h3>望蘇臺:位于虎丘山頂左翼處,可極目遠眺繁華姑蘇城</h3> <h3>五賢堂的長方形門上嵌“曠代風流”四字磚額,為顧廷龍書。<br></h3> <h3><font color="#010101">五賢堂:乃為紀念為蘇州做出巨大貢獻的唐代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以及宋代的王禹偁和蘇軾五位明賢而建。前四位曾任蘇州刺史(太守),蘇東坡雖未在蘇州為官,但他任過杭州通判,與蘇州定慧寺僧守欽是好友,常來寺內居住,有“一年三度過蘇臺”之句。他喜歡去虎丘游覽,寫過虎丘的詩,曾留下一句“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名言,傳誦至今。</font></h3> <h3>大雄寶殿(五十三參大殿)位于虎丘塔院東南角,是虎丘云巖禪寺現存的唯一一座佛殿。</h3> <h3>虎丘郵局(悟石軒):可寄明信片</h3> <h3>平遠堂:平遠堂曾經是康熙皇帝的行宮。</h3> <h3>五十三參:從千人石到云巖禪寺大殿,要登五十三個臺階,被稱之為五十三參。</h3><h3>五十三參,是佛教的一個典故。相傳,觀世音菩薩旁邊有一對童男童女,左脅侍為善財童子,右脅侍為連荼耶龍女。善財童子學道時,先后拜了五十三個師傅,才拜到了觀世音菩薩門下而成正果。這里的五十三參,含有五十三參,參參見佛的意思?!?<br></h3> <h3>養(yǎng)鶴澗:唐朝時有一位清遠道士,在這里養(yǎng)鶴,并作了《同沈恭子游虎丘》詩,顏真卿非常愛他這首詩,不僅作了和詩,而且寫成了法帖。從此養(yǎng)鶴澗就隨著顏真卿的字、清遠道士的詩倍受人們注目。</h3> <h3>出冷香閣后沿著擁翠山莊的院墻進入擁翠山莊</h3> <h3>擁翠山莊</h3><div>擁翠山莊是蘇州唯一一座無水的園林,它是晚清賽金花丈夫、蘇州狀元洪鈞等發(fā)起興建的,這座建筑總平面呈縱長方形,占地一畝多。結合虎丘山的天然山坡所建,為臺地園格局,依山勢分四個層次,每層布局不同,景色富于變化,在蘇州古典園林中獨樹一幟。</div><div>“龍”、“虎”、“豹”、“熊”四個行草大字,蒼勁有力,氣勢磅礴。相傳為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書,由他處移置于此。</div> <h3><font color="#010101">抱甕軒是擁翠山莊的第一層,三間朝南,是整個山莊的主要建筑。軒后有邊門,出邊門便至“憨憨泉”。抱甕軒得名于憨憨泉,而得意于《莊子.天地》篇:子貢在漢陰看見一位老人抱甕灌園,很是辛苦,就建議他用機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說:“這樣做,為人就會有機心。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氨МY灌園”就是勸人心態(tài)平和,能安于拙陋而淳樸的生活。</font></h3> <h3>問泉亭:位于擁翠山莊第二層,想必是當年文人墨客品茗小憩之處</h3> <h3>月駕軒:為擁翠山莊第三層園景,軒南北各接以小軒,整個形體如同小舟,遂取《水經注》“峰駐月駕”句意題為月駕軒。</h3> <h3>軒內壁間嵌有清嘉慶元年錢大昕所書“海涌峰”石碑,錢大昕是18世紀中國最為淵博和專精的學術大師,是飲譽海內的著名學者,有“一代儒宗”的美譽。</h3> <h3>靈瀾精舍:位于第四層,靈瀾即美泉之意,仍是贊美憨憨泉的。</h3><div>靈瀾精舍內有洪鈞撰書的對聯,值得品味:</div><div>問獅峰底事回頭?想頑石能靈,不獨甘泉通法力。為虎丘別開生面,看遠山如畫,翻憑劫火洗塵囂。</div><div>上聯敘述了有關虎丘的三個傳說故事:(一)虎丘和獅子山的故事。(二)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傳說。(三)憨憨泉水能明目的傳說。對句則主要描寫了虎丘山遠近之景。聯語憶古觀今,情思遠逸,包蘊了歷史的、人文的、神話的內容,很有玩味。</div><div> </div> <h3>送青簃:位于擁翠山莊的最上層,與靈瀾精舍和兩翼山廊形成一個四合院式樣。送青簃是民國年間所建,原為陸公祠。 </h3> <h3>萬景山莊</h3><div>占地25畝,建筑面積144平方米,集中了蘇派盆景精品600多盆,有樹樁盆景和水石盆景兩個展示區(qū)域。</div> <h3>松風明月廳:四面均為落地門窗及漏窗。</h3> <h3>西溪環(huán)翠</h3><h3>西溪環(huán)翠也是虎丘歷史十景之一,原為唐高士甫里先生陸龜蒙祠堂,至清咸豐年(1862)慘遭兵燹,景點幾成廢墟。</h3><h3>2004年經重新修復,正式對外開放,在原址重修環(huán)翠閣、清風亭、桂子軒、斗鴨池等景點,新增鏡臺云夢、籬門幽竹、聆音榭、垂花門、野山石景、循環(huán)水景諸勝。其中“小竹林”景點,同山后的云在茶香景區(qū)遙相呼應,重現了“林皋生眾綠,西溪春欲來。野曠鳥聲靜,風和花意催”的歷史勝境。</h3> <h3>鏡臺云夢古戲臺</h3> <h3>環(huán)翠閣、斗鴨池、桂子軒</h3> <h3>卷石勺水</h3> <h3>分翠亭:意為在虎丘前后山之間,種竹為界,筑亭以憩游人,故名“分翠亭”</h3> <h3>云泉亭,亭內有一古井,想來是沏虎丘茶的上選好水。</h3><h3>歷史上,虎丘茶(云巖茶)曾名噪一時,被譽為“天下第一”“茶中王”,歷代茗客,好譽虎丘茶者,不絕如縷??上绱嗣雷u的上等好茶,歷經磨難,一度絕跡,現虎丘又恢復種植。</h3> <h3>云在茶香:一個富有有詩意的名字,杜甫詩云“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此處是一處幽靜的茶室,品茗好去處</h3> <h3>最后,介紹一下虎丘后山北門附近的幾個景點</h3> <h3>小武當:是一座三門四柱的石牌坊,指明了小武當的特色類似于湖北武當山。中間坊額上鐫“吳分楚勝”四字,意為吳地分享楚的景致,其后湖石堆疊的假山,堆疊自然,玲瓏剔透,最大的湖石高達一丈多,形象奇特,略似武當山,故稱“小武當”。</h3> <h3>響師虎泉:這口古井有1500年歷史,比虎丘塔要早380年,據說,此井是現存蘇州城中最早的井,是蘇州“井中之祖”。</h3> <h3>通幽軒(賴債廟):</h3><h3>賴債廟是虎丘的一大歷史景觀。蘇州方志記載:"虎丘通幽軒為宋和靖書院,后改陸羽樓,清嘉慶時改為牛馬王廟,民間呼賴債廟,除夕貧戶常避索債人于此。"</h3> <h3><font color="#010101">玉蘭山房:坐落在虎丘山北麓的山腰間,因山房旁邊遍植玉蘭而冠名。古時早春去虎丘玉蘭山房賞花,為吳中士大夫所鐘愛,也由此形成了歲時勝觀,成為蘇州著名的風俗。</font></h3> <h3>書臺松影:位于后山東北側,在此望東平眺,岡林起伏,大樹連天,郁郁蔥蔥;向南仰視,虎丘寶塔千年雄姿聳立山顛;往北俯視,一泓碧水,波光粼粼,遠處岸邊的“攬月榭”倒映水中,清晰可見,讓人充分感受到虎丘后山勝前山的自然情趣和山林本色。</h3> <h3>攬月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