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蘇州絲綢工學院張小瑤 <h3>一九八八年,蘇州絲綢工學院商檢八六班十八位同學圓滿結束學業(yè),畢業(yè)離校。</h3><h3><br /></h3><h3>時光荏苒,往事如煙,三十年彈指一揮間!</h3><h3><br /></h3><h3>三月三十日,來自各地的十一位同學,相聚在美麗的無錫,相聚在櫻花盛開的黿頭渚風景區(qū),慶祝我們畢業(yè)三十周年。久別重逢,不亦樂乎!</h3><h3>三十一日一早,我們驅車前往蘇州,回學院看望老師、看看曾經的校園,是此行每一位同學熱切期盼的。</h3><h3><br /></h3><h3>蘇州絲綢工學院,現已歸入蘇州大學,名字更響亮了,但在我們心中,蘇州絲綢工學院,蘇絲院,才是我們永遠的記憶!</h3><h3><br /></h3><h3>一九八六年九月,來自全國不同省市的十八位同學走進蘇州絲綢工學院商檢班,開始為期兩年的學習生活。這是一個獨特的班,僅有十八位學員,但卻是通過二年的全國成人高考錄取的。學院領導對這個班非常重視,為我們配備了最優(yōu)秀的老師,班主任林乃宣老師,授課老師周本立,絲綢工程系主任、教授;白倫,副教授,東京大學工學論文博士也是中國首位絲綢專業(yè)博士,后任蘇州大學副校長;陳基達、陳慶官等絲綢界泰斗……都曾教授過我們,令我們受益非淺。同學們也無不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刻苦學習,那時我們應該是學院里最勤奮刻苦的一群人吧,生活基本就是四點一線,教室、食堂、宿舍、圖書館,有的同學晚飯后直奔圖書館,為的是能占到位子,星期天也常常在教室里度過。</h3><h3><br /></h3><h3>那是一個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努力學習的年代,是一個崇尚知識、知識高于一切的年代,我們有幸融入時代的潮流之中,在我們最好的年華里,在一座最美的城市、一所最老的絲綢學院,度過了我們一生中最有意義、最值得留戀的時光;也是因為這個班,讓我們十八位同學有緣相識,結下了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緣分。</h3><h3><br /></h3><h3>美麗的蘇州絲綢工學院,我們心中永遠的蘇絲院!??????</h3><h3><br /></h3><h3><font color="#ed2308"><b>~~~~~~~~~~~~~~~~~~~~</b></font></h3> <h3>三月三十日十一位同學相聚無錫</h3> <h3>————————————————————</h3> <h3>趕到學院時,班主任林乃宣老師,早早就在校門口等候我們了,一別三十年,老師您一切安好!</h3> <h3>跟隨林老師在學院走一走吧,重拾那段共同走過的流金歲月</h3> <h3>校園變化不大,依然是我們熟悉的樣子,教學樓翻新了,有新的實驗大樓和學生公寓建成</h3> <h3>圖書館。當年是需要早去搶位子滴</h3> <h3>還是那個體育場,一點都沒變。喜歡運動的同學,每天早上都會過來跑上幾圈,張薇同學還曾經在學校運動會上拿過800米第一呢??</h3> <h3>當時的排球場在這里,今天依然被我們津津樂道的事是,當年以我們八位女生的力量,橫掃全系各班級勇奪冠軍。唉!當時男生只知道瞎鼓掌,怎么就沒有人給我們拍張照片呢???</h3> <h3>學院食堂。這是當年我們最喜愛的地方,每到最后一節(jié)課,思想總會開小差,想著食堂又會有什么好吃的。那時的飯菜花樣多好吃又便宜,素菜一毛錢,一條魚才一元錢。那紅燒的鳊魚,是記憶里最好吃的??</h3> <h3>曾經的女生宿舍,這座樓當時是校招待所,研究生也住在這里,當時分配女生住在此,不知男同學吃過醋沒有??</h3> <h3>女生住在最上面左邊第一間和第三間</h3> <h3>在曾經的男宿舍樓前合個影</h3> <h3>這座小橋,是我們當年經常要經過的地方,因為圖書館就在橋的那頭。這座小橋也是學院最美的風景,愛美的女生都喜歡在這里留個影。如今風景依舊,當年橋頭的那棵柳樹不見了,有幾顆盛開的櫻花迎接我們的到來。</h3> <h3>當年的美女們</h3> <h3>當年的瑛姐</h3> <h3>大家和老師合影,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h3> <h3>再一次大踏步的走過這座橋吧,已經逝去的又變得栩栩如生</h3> <h3>蔣躍先老師從很遠的地方趕來和大家見面,謝謝老師!</h3> <h3>曾經的校園,過去的我們,現在的我們,歲月不老,我們不散,期待再一次相聚!</h3> <h3>后記:臨時起意在無錫相聚,籌劃略倉促,有七位同學因故沒能參加,又:與老師們久沒聯系,多方努力只聯系到了林乃宣老師,蔣躍先老師,白倫老師,白老師因故沒來,這些都為一大憾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