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部隊我的團一一川藏線、青藏線上的激情往事萬里春 <p class="ql-block">《我的部隊我的團一一川藏線、青藏線上的激情往事》</p><p class="ql-block"> 十五年前,川藏線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人生第一次離家拜年的地方</span>,一拜就是十二年。那里也是我成長的第一站,一站就是十二個春秋。長長的川藏線,步步驚心,站站怵目;長長的川藏線,串起了我曾經(jīng)一路灑下的汗珠;長長的川藏線,串起了春夏秋冬風雨雪霜酸甜苦辣和滿天星斗。斗轉星移,今日川藏線,繁華舊不同。如今除了回憶就是感慨!感慨延綿三千里……</p> <h3>川藏線、青藏線線路圖</h3> <h3>從成都平原延伸到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川藏路全長3176公里。其間翻越21座大山、8座雪山,橫跨14條江河,被稱為當今世界上最險惡的一條公路。從川藏路開通至本世紀初的近50年中,成都軍區(qū)川藏線汽車兵在此路上共計行駛30多億公里、運送物資500多萬噸,先后共有664名官兵壯烈犧牲,1825名官兵不幸傷殘。上世紀五十年代,奉中央軍委命令,一只鋼鐵部隊成都軍區(qū)汽車第十八團,在四川省的成都市正式組建成立。建團以來,團隊轉戰(zhàn)四川,貴州,云南,青海,甘肅,西藏,重慶五省一區(qū)一市,先后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zhàn),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汶川抗震救災,蘆山4.20抗震救災等重大任務,為保衛(wèi)祖國邊疆,繁榮藏區(qū)建設,人民幸福安康做出了驚天地、驅鬼神、可歌可泣、永不磨滅的偉大貢獻。在雪域地級之巔的"西部奇路"川藏線上一代代英雄汽車兵用青春的火焰融化了雪山,駕鐵騎沖破生命禁區(qū),在風雪的洗禮和生死的考驗中,孕育、培養(yǎng)、鑄就了"艱險多嚇不倒,條件差難不倒,任務重壓倒"的"三不倒"川藏線精神。1990年至2002年12年間,我有幸成為這支英雄部隊的一員,我感到無尚光榮、自豪和驕傲!先后與車隊一起奔赴高原執(zhí)行任務,跑了50多次川藏線和10多次青藏線,每次都勝利闖過"鬼門關",圓滿地完成了高原運輸任務?! ∏嗖毓啡L1160公里,為國家二級公路干線從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爾木市出發(fā),翻越四座大山--昆侖山(4700米)、風火山(4800米)、唐古拉山(埡口海拔5150米)和念青唐古拉山;跨過三條大河,通天河、沱沱河和楚瑪爾河,平均海拔4500米,其中西藏境內544公里。穿過藏北羌塘草原,在西藏自治區(qū)首府拉薩市與川藏公路匯合。 </h3> <h3>青藏公路是1950年為支援解放軍和平進軍西藏,人民政府組織解放軍和各族人民群眾動工搶修的,1954年12月25日正式通車。青藏公路是世界上首例在高寒凍土區(qū)全部鋪設黑色等級路面的公路,被稱為"世界屋脊上的蘇伊士運河",擔負著80%的進藏物資的運輸。全線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h3><h3><br /></h3> <h3>川藏線與青藏線相比較,川藏線奇、峻、險,常發(fā)生塌方、泥石流和雪崩,但沿途風景秀美,青藏線則顯得平、緩、冷,荒蕪戈壁,風沙肆虐,共同的特點就是高寒缺氧,條件差,環(huán)境惡劣。這兩條線珠聯(lián)璧合,像一對郎才女貌的伉儷,形成一個完美的組合,向你展示世界上最獨特的區(qū)域----青藏高原的魅力。 </h3><h3> 我的部隊我的團</h3> <h3>營區(qū)全景圖</h3> <h3>92年在新津司訓隊學習汽車駕駛——東風EQ140(同車師徒,師傅王遠倫,82年兵,重慶銅梁人。)</h3> <h3>險峻的川藏線:</h3><h3> 川藏線全長3176公里,通車60年來,川藏兵站部累計出動車輛100多萬臺次,行駛33億公里,運送各類物資500余萬噸、人員100多萬人次。2013年,中央軍委為川藏兵站部記一等功。隨著川藏線道路的改善,越來越多的物資將被運到需要的地方去,內地和西藏也會聯(lián)系得愈加緊密。</h3><h3> 自古邊塞多詩情。風雪做伴有苦有樂∕星月相隨有思有盼。寒冬∕ 你為我鋪上溫暖∕午夜∕你為我捧上熱湯∕遠征千里∕你補給我生命的血液∕凱旋歸來∕我用勛章回報你期望∕依依惜別∕你默默為我整理行囊∕雪域高原∕你用深情把我們送往∕征途中∕你用熱情為我遮風擋雨∕硝煙里∕我以祖國名義挺起胸膛∕茫茫雪域的兵站∕甜蜜夢鄉(xiāng)的港彎∕啊∕兵站∕和平的希望∕啊∕兵站∕邊關的太陽……</h3><h3><br /></h3><h3>▼這就是川藏線的兵站,你住過幾個?</h3> <h3><br /></h3><h3><br /></h3><h3> 請跟著我的足跡一起一路向西!踏上川藏線(318線),走進西藏!看看我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地方......</h3> <h3>執(zhí)行川藏線戰(zhàn)備運輸任務誓死大會</h3> <h3>整裝待發(fā)</h3> <h3>車隊浩浩蕩蕩的出發(fā)</h3> <h3>上線官兵出發(fā),家屬拖兒帶女送君別!</h3><h3>三尺望夫橋,三千川藏線。</h3><h3>一日送君別,期盼凱旋歸!</h3> <h3>樂山夾江大橋</h3> <h3>走上川藏線,第一站,雅安,夢開始的地方。</h3><h3> </h3><h3> 川藏線上的雅安有令人羨慕的三雅:"雅雨、雅魚、雅女"。人們常常說起一邛二雅三成都,想想心里就覺得美滋滋的......</h3><h3> 雅安,四川省地級市,原為西康省省會,1955年隨西康撤省并入四川,設雅安地區(qū),2000年12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地設市。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邊緣,長江上游,是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過渡地帶,有"雨城"、"天漏"之稱。</h3> <h3>川藏兵站部和雅安兵站</h3> <h3>天全縣,隸屬于四川省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地處二郎山東麓,青衣江上游,川藏公路(國道318線)橫貫全境。</h3> <h3>天全——-新溝(爛池子兵站)</h3> <h3> 二郎山是川藏線上第一道大山隘口,二郎山上常年冰雪、暴雨、泥石流、滑坡不斷,交通運輸極為艱難,在當?shù)匕傩湛谥辛鱾髦?quot;車上二郎山,如闖鬼門關。萬幸不翻車,也得凍三天"的諺語。因此以往運輸車輛都要在爛池子兵站休整,等第二天再翻越二郎山。爛池子兵站也因為保障有力,多次獲得上級嘉獎。</h3><h3><br /></h3><h3> 然而隨著1999年二郎山隧道的正式通車,通車里程縮短了25公里,路況也大為改善,爛池子兵站的重要性也日趨降低。2004年爛池子兵站正式撤銷,記錄著川藏線艱難歷程的爛池子兵站正式成為歷史。爛池子兵站的撤銷是川藏線運輸環(huán)境改善的一個縮影。</h3> <h3>車過二郎山</h3> <h3> 二郎山一帶的公路彎多、坡大、路窄,加上進出的車輛多,所以碰車、翻車的事時有發(fā)生。特別是冬季,由積雪變成的冰層有一尺多厚,路面滑,事故就更容易出現(xiàn),當年解放軍進藏時為修這條公路,犧牲了不少人員。以陡峭險峻、氣候惡劣聞名于全國的二郎山,不僅是千里川藏線上的第一道咽喉險關,被人們稱為"天塹"。這里常年冰雪、暴雨、濃霧、泥石流、滑坡不斷,致使該路段行車事故多發(fā)、斷道頻繁,加之全年3/4為雨雪天氣,交通運輸極為困難。二郎山已成為制約甘孜州及西藏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瓶頸"。解決"瓶頸"問題的唯一辦法,是打通二郎山隧道。幸運的是,總投資達4.4億元的二郎山隧道工程,于1996年動工興建。整個隧道起于天全縣龍膽溪,止于瀘定縣別托村,位于二郎山山腰,全長8660米,其中主隧道長4172米,隧道凈寬9米,高5米,海拔高度2182米,是國內已貫通的公路隧道中最長和海拔最高的一條。二郎山隧道建成后,將比原川藏公路二郎山段縮短里程25公里,縮短行程時間3小時,并避開了山頂事故、災害頻發(fā)路段,保證了道路暢通和行車安全。</h3> <h3> 瀘定橋 [lú dìng qiáo]</h3><h3> 瀘定橋又稱鐵索橋,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相傳康熙帝統(tǒng)一中國后,為加強川藏地區(qū)的文化經(jīng)濟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橋,并在橋頭立御牌。該橋始建于1705年,建成于1706年,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h3>瀘定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里,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huán)相扣,全橋鐵件重40余噸。瀘定橋兩岸的橋頭古堡為傳統(tǒng)木結構古建筑,為中國獨有。</h3><h3> 瀘定橋自清以來,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jīng)這里,以22位勇士為先導的突擊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鐵索橋上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衛(wèi)。"飛奪瀘定橋",打開了紅軍長征北上抗日的通道,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和世界軍史上"驚、險、奇、絕"的戰(zhàn)爭奇跡,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h3> <h3> 瓦斯溝</h3><h3> 瓦斯溝,藏區(qū)常見地名,為漢藏語混用,瓦斯系藏語音譯,意為關口,溝為漢語,兩語混合,即指深陡峽溝。 </h3><h3> 康定河,又名瓦斯溝,大渡河支流。因流經(jīng)康定城,故名。位于四川省西部,康定縣東北部,大雪山的折多山東坡。</h3> <h3>康定,海拔2560米。</h3><h3>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h3><h3> 2001年, 原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同志到此,深情的贊嘆,稱這里是:"海外仙山,蓬萊圣地"??刀ㄏ禎h語名,因丹達山以東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故名。藏語稱康定為"打折多",意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兩河交匯處。舊史曾譯作"打煎爐",后通譯"打箭爐",簡稱爐城(一民間傳說,康定曾是諸葛亮當年打鐵造箭的地方,故名"打箭爐"。)。</h3><h3> 康定古城三山環(huán)抱,二水夾流,折多河貫穿城中,富有民族風格的各式建筑錯落有致地散布于河兩岸。</h3><h3> 康定,一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一座跑馬山,名揚五洲四海;一曲《康定情歌》千古絕唱,醉了天下人。</h3> <h3>翻越折多山。(我團9連一名戰(zhàn)士在執(zhí)行進藏運輸油料任務翻越折多山快到山頂時,因路陡彎急路面結冰在會車時滑出路面造成翻車引燃油罐的重大事故,被熊熊大火吞噬,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h3><h3> 折多山被稱為"康巴第一關",因自二郎山隧道貫通后,折多山便成了川藏線上的第一座具有挑戰(zhàn)性的高山。318國道在這里穿過了4298米的埡口后一路下行就進入了攝影家的天堂新都橋,且過了折多山后才算是進入真正意義上的藏區(qū)。</h3><h3> 折多山的盤山公路是名副其實的"九曲十八彎"。在川藏線老司機中有一句話叫:嚇死人的二郎山,翻死人的折多山??上攵鄱嗌皆撚卸鄰澢鄱?quot;在藏語中是彎曲的意思,寫成漢語就是"折多"二字。</h3><h3> 在折多山頂環(huán)視貢嘎群峰。遠眺之處,山巒疊嶂,白雪皚皚,"蜀山之王"海拔7556米的貢噶山巔,近在眼前。</h3><h3> 遠眺 貢嘎山</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 新都橋鎮(zhèn)又叫東俄羅,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西部地區(qū),距離成都437公里,距縣城81公里。面積508.3平方公里,人口0.7萬 海拔3300米左右,高原氣候,溫差較大,氣候多變,初次上高原的朋友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他是川藏線南北分叉路口,國道318、317線過境。北通甘孜、南接理塘,是從西藏通往康定的必經(jīng)之路。</h3><h3> 新都橋是令人神往的"攝影天堂",地處在公路318國道南、北線分叉路口,是一片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光線,無垠的草原,彎彎的小溪,金黃的柏楊,山巒連綿起伏,藏寨散落其間,牛羊安詳?shù)爻圆荨ㄎ鞯钠皆L光美麗地綻放。這就是新都橋,令人神往的"光與影的世界"、"攝影家的天堂"。</h3> <h3>2016年以前</h3><h3> 高爾寺山是國道318線川藏南線上著名的一段險途,位于康定市新都橋與雅江縣之間。隧道全長5682米,于2011年5月開工建設,進出口海拔4000米左右,改造前的高爾寺山路窄且路面狀況差,危險路段較多,容易發(fā)生交通事故。</h3><h3> 高爾寺山海拔高,道路多彎、坡陡、路窄且路面狀況差,危險路段較多,許多路段會車的時候經(jīng)常剛剛容下兩車的,車輪在懸崖邊十分驚險,甚至有些地方不可以會車,所以會車的時候注意觀察,該讓的讓,謹慎駕駛。</h3><h3>隧道通車</h3><h3> 2011年啟動建設的國道318線東俄洛至海子山(簡稱東海路)改建工程,按三級公路標準改建,起于甘孜州康定市新都橋鎮(zhèn)東俄洛村,翻越高爾寺山、剪子彎山、卡子拉山、托洛拉卡山四座海拔4000米以上高山,止于海子山,全長約275公里。接已完成改建的國道318線海子山至竹巴籠公路。</h3><h3> 國道318線東海路上的高爾寺山隧道于2015年12月30日試開放通行,高爾寺山隧道通車后,縮短里程21公里,節(jié)省通行時間1小時左右,康定到雅江只需要2.5小時。</h3><h3> 從新都橋到海子山,高爾寺山隧道加上之前已經(jīng)貫通的剪子彎山隧道、翻越托洛拉卡山的理塘隧道,使進出川藏線可少翻三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車程縮短至5小時,而以前至少需要7個小時。同時,三座隧道也將進一步減少雨雪天氣的影響,讓進藏之路變得更安全、便捷。</h3> <h3> 雅江縣隸屬四川省甘孜州,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北緯29°03-30°30,東經(jīng)100°19-101°26,東鄰康定縣,南界涼山州木里縣,西南靠理塘縣,北連道孚縣、新龍縣,雅江縣曾是雅礱江重要渡口之一。雅江縣地處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區(qū),地勢北高南低,西南部是極高山地貌,海拔5000米以上。盛產松茸、蟲草。</h3> <h3> 剪子灣山,它的藏語名字叫"惹瑪那扎",意為羊子山口。山口海拔4659米,是318國道經(jīng)康巴地區(qū)的最高山口之一。</h3> <h3> 135兵站海拔高4108米,位于雅江縣與理塘縣之間山脈中,俗稱孤島。</h3> <h3> 理塘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海拔4014米。兵站旁有天然溫泉,理塘縣賽馬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每逢藏歷六月初三日敬神山,藏語稱之為"祝畢日曉"、藏語意為"六月轉山會",是理塘縣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上,每年藏歷六月,康區(qū)著名的黃教寺廟理塘縣長青春科爾寺,按照古老的習俗舉辦賽馬表演并同時表演馬術。</h3> <h3>理塘草原</h3> <h3>依托在雪山下的海子山姊妹湖演繹出一段美麗的傳說</h3> <h3>海子山海拔4690米。</h3><h3>海子山到巴塘是川藏線四川境內路況最差的路段,經(jīng)常發(fā)生泥石流和塌方</h3> <h3> 義墩溝的藏民(俗稱可爾)相當?shù)臒崆?,擅長為過往車輛無限期的保管財物,不管你愿不愿意。</h3><h3> 96年在執(zhí)行進藏運輸行至拉納山山腰時汽油泵突然壞了,由于時近黃昏救急車一時又到不了,為了趕路,竟突發(fā)奇想用酒壺盛滿汽油掛在車頂上牽根管子直接往化油器注油(學徒協(xié)助控制油量),硬是把車安全開到了巴塘兵站。</h3><h3> 巴塘,古為部落之地,周曰戎,秦稱西羌,漢系白狼國。</h3><h3> 巴塘縣位于四川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金沙江中游東岸的川、滇、藏三?。▍^(qū))結合部。 </h3><h3> 巴塘縣平均海拔是2575米左右,巴塘隸屬于四川省甘孜州。</h3> <h3> 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位于川、滇、藏交界處,海拔是2560米,與康定差不多。天氣暖和,有高原江南之稱。每當水果收獲的季節(jié),車隊前擺滿了蘋果、核桃等水果吆喝叫賣。</h3><h3> 巴塘是大站,每次進藏都要在這里休整至少半天時間。一是車輛經(jīng)過長距離行駛需要檢修為正式進入藏區(qū)打牢安全基礎,二是進行安全總結。</h3><h3> 川藏交界處的金沙江大橋,又稱巴塘金沙江大橋、在318國道的四川竹巴龍至西藏芒康之間。</h3><h3> 大橋全長282米,10孔凈跨25米,橋寬7米,是鋼筋骨架裝配式混凝土簡支T型梁, 1964年7月1日建成通車。</h3><h3> 金沙江大橋兩岸,西藏一側叫朱巴龍,四川一側叫竹巴龍。 </h3><h3> 跨過金沙江,便正式進入了西藏自治區(qū)。芒康縣城是進入西藏后的第一個縣城。</h3> <h3>川藏公路318線過金沙江大橋,一進入西藏境內的40公里,就是有名的海通溝飛石區(qū)。這里氣候多變、地質復雜,是川藏公路上令人望而生畏的鬼門關。2002年的海通溝大塌方曾經(jīng)造成川藏線改道。</h3> <h3>芒康,系用漢字譯寫的藏語地名,意為"善妙地域"。芒康縣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東南部的橫斷山脈,昌都地區(qū)的最東部,地處川、滇、藏三省區(qū)公路交匯處,是214、318兩條國道線的結合部,金沙江和瀾滄江流經(jīng)縣境內,東與四川省巴塘縣,南與云南省德欽縣毗鄰,西與左貢縣接壤,北與貢覺、察雅縣相接??h駐地海拔3870米。</h3> <h3> </h3><h3> 拉烏山到竹卡兵站是近30公里的下坡,小車到還沒有什么,剎車盤散熱效果好。但大車、重車就格外小心了,剎車、淋水,檢查仔細才敢走這段下山路。</h3><h3> 路面還沒有黑化前,車輪滾滾卷起漫天沙塵(漫漫黃沙路,浩浩西藏行),到了兵站,除了牙齒還是白的,全身都是沙塵。</h3><h3> "竹卡"藏語意為"渡口",公路未通前,這個小小的村落是瀾滄江的渡口。</h3> <h3> 瀾滄江是湄公河上游中國境內河段的名稱,是中國西南地區(qū)大河之一,也是一條亞洲國際大河。上源扎曲源出青海省雜多縣境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瑪?shù)奈鱾?,南流在西藏自治區(qū)昌都縣附近與昂曲匯合后稱瀾滄江,向東南流入云南西部至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南部,流出國境稱湄公河。</h3><h3> 我們同年入伍的同一個團的四川籍戰(zhàn)友蔣忠在執(zhí)行進藏運輸任務中不慎連人帶車翻入此處波濤洶涌水流湍急深不見底的瀾滄江,人和車都消失得無影無蹤……</h3><h3> 覺巴山(又稱腳巴山)位于四川西部的巴塘和西藏東部的左貢,地處橫斷山脈的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包圍在安久拉山、伯舒拉嶺、拉烏山等群山中。 覺巴山并不高,埡口的標高也只是3940米,但由于瀾滄江千百年來的深深下切,使得江岸壁立千仞,一派荒涼與堅硬,給人以山高谷深的感覺。這里是橫斷山區(qū)的著名險段之一,30公里盤山路,近2000米的相對高差使覺巴山成了川藏線上最難爬、最費時的一座山,公路在絕壁上延伸,既沒有護欄也沒有路標,不少地方都是緊靠山體硬生生地開鑿出來的,上依絕壁,下臨深淵。川藏線雖然號稱天險,但最危險的地方其實只有幾處,比如排龍?zhí)祀U、通麥天險和怒江天險。與這幾處名聲在外的天險相比,覺巴山的知名度確實不高,只有身臨其境的人,才知道這個沒有名氣的天險與其他幾個名聲顯赫的天險一樣,同樣讓人望而生畏。</h3> <h3>海拔4100米的榮許兵站。</h3><h3> 東是險峻著稱的覺巴山,西是海拔5008米的東達山,外表并不起眼的榮許兵站,成為名符其實的"生命孤島",</h3> <h3> 東達山位于西藏左貢縣境內,埡口海拔標高5008米,而現(xiàn)在的最新測繪東達山埡口的高度是5130米,這一高度,已經(jīng)接近了珠峰大本營,是整條川藏線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在東達山的山頂, 它的氧氣含量只有內地的30%,因此人如果長時間的待在這里會有明顯的缺氧反應,空手行走都感覺累。</h3><h3> 東達山"生命禁區(qū)",一年四季都有雪。</h3> <h3>左貢藏語意為"犏(耕) 牛背"的意思。</h3><h3>左貢縣屬昌都市管轄??h城駐地海拔3780米。</h3> <h3> 邦達兵站海拔4390米,是川藏線上海拔最高的兵站,年平均氣溫零下15攝氏度,冰雪覆蓋期長達6個月,空氣含氧量僅為內地的57%,被稱為"生命禁區(qū)"</h3><h3> 邦達鎮(zhèn)是西藏八宿縣的重要鎮(zhèn),是交通要地,是昌都市的南部門戶,是川藏公路南北線的連接點,北方有昌都邦達機場。西去八宿縣城:經(jīng)過川藏公路上大名鼎鼎的業(yè)拉山72拐盤山路,到怒江大峽谷和怒江大橋(海拔2650)。</h3> <h3> 川藏線路邊玩耍的一群藏族小朋友看到解放軍車隊駛來,立馬站的筆直,對著軍車送上不太標準的"軍禮"。其實在川藏線上,不只是小朋友,大人們看見軍車也會自覺的敬禮,這是人們對解放軍汽車兵發(fā)自內心的敬意,這是他們應得的獨特待遇。</h3><h3> 邦達機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跑道最長的機場。</h3><h3>西藏昌都邦達機場海拔4300多米,有世界"三最機場之稱":"世界上跑道最長"、"世界上離市區(qū)最遠"、"世界上氣候最惡劣"的民用機場?! ?..</h3><h3> 昌都市位于西藏東部,地處橫斷山脈。昌都是藏語,意為"水匯合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br /></h3><h3><br /></h3><h3><br /></h3><h3>回來,</h3><h3><br /></h3> <h3>業(yè)拉山又名怒江山。</h3><h3>怒江山是橫斷山脈的最后也是最大的天險,怒江山地處橫斷山脈和青藏高原的結合部,地質活動頻繁,泥石流和大規(guī)模的塌方十分常見。 從怒江河谷到怒江山埡口陡峭的幾十公里路程,高差達到2000米。</h3> <h3> 這條山路人們最早叫它"怒江72拐",后來叫"川藏線99道拐",再到后面甚至也有"業(yè)拉山108拐"的叫法,主要原因是這條山路一轉又一轉,轉到最后你根本不可能記得它轉了多少圈。有人說是72圈,也有人說是99圈,還人說是108圈。</h3><h3> 這些拐又急又陡不說,大多都是U型彎。一不小心,怒江就在下面等著你。除了拐彎多,更可怕的是夏季的泥石流,泥石流常將公路沖斷,讓此路段有著"死亡之路"的可怕稱謂。</h3><h3> 這是條讓許多老司機都望而生畏心驚肉跳的山路,走完這段天路只剩下"蕩氣回腸"的驚嘆!</h3> <h3> 怒江大橋,雖然長度僅幾十米,但飛架于兩山之間、橫跨怒江,是川藏公路的"咽喉"。</h3> <h3>怒江大橋常年有武警守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h3><h3> 八宿縣隸屬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東部,昌都市東南部,地處怒江上游,縣城所在地白馬鎮(zhèn)海拔3260米。</h3><h3>"八宿"藏語意為"勇士山腳下的村莊"。 </h3> <h3> 4468米的安久拉山口有些讓人意外。與眾多名山大川的埡口一般都陡峭起伏,壁立千仞不同,安久拉山口平緩得出奇。就是這座看上去不起眼的屬于伯舒拉嶺山脈的安久拉山埡口,是怒江和雅魯藏布江的分水嶺。翻越了埡口,也就由怒江流域進入了生長傳奇與神話的雅魯藏布江流域。 </h3><h3> 翻越安久拉山的路并不難走,基本上全是緩坡,難度不大,而且山頂會有一個湖泊,非常漂亮。但下山到然烏兵站這段路要是遇上積雪結冰那是相當?shù)奈kU,特別是赫赫有名的然烏溝老虎嘴令多少老駕駛員都膽戰(zhàn)心驚。</h3> <p> 圖是1996年3月23日凌晨三點左右發(fā)生的震驚中外的特大雪崩,夜宿道班附近的幾輛貨車和客車被雪崩推向對面山坡70多米遠,其中一輛大客車上共有46名乘客,除中途下車到道班的婦女和小孩幸免于難外,其余44名乘客全部遇難。此次突如其來的雪崩把100多名群眾埋在了雪里,經(jīng)過沿途官兵連續(xù)三天三夜的緊張搜尋搶救,數(shù)十名群眾因此獲救,最后一名獲救者是在被大雪埋了三天后奇跡般生還的,此次雪崩共造成57名群眾遇難。(離雪崩現(xiàn)場大約150米處有一道班)</p><p> 我營副營長仇玉柱帶領兩車進藏新兵當夜正住宿在此道班,由于相隔了一定距離而躲過一劫,但見證了當時雪崩的慘烈程度。</p><p> 當年我們經(jīng)過雪崩路段時都心有余悸!</p> <h3> 西藏然烏溝:是八宿縣然烏鎮(zhèn)的,是川藏公路著名的險段。</h3><h3> 沿路架起了長長的防落石長廊(防飛石、防雪崩),成了川藏公路的一大奇觀。</h3><h3> 2001年在然烏溝老虎嘴冰壁前留影.</h3> <h3>然烏鎮(zhèn)</h3><h3>然烏鎮(zhèn)不大,卻有著富于靈氣的山川湖泊。往雪山方向到察隅。</h3><h3><br /></h3><h3>"然烏"在藏語中是"銅做的水槽"的意思。</h3><h3>然烏分為上中下三個湖,上湖最美,中湖次之,下湖再次。</h3><h3> 然烏湖是帕龍藏布江的發(fā)源地,景色如詩如畫,但是"然烏湖"藏語的意思卻是有些可怕,是"尸體堆積在一起的湖"。這里是有個神話故事的:相傳湖水里住著一頭水牛,湖岸上生活著一頭黃牛,兩頭?;ゲ幌嘧?,時?;ハ囗斨^量。兩頭牛死去之后,尸體化為湖岸兩邊的大山,然烏湖就夾在兩山之間。</h3> <h3> 德姆拉山位于伯舒拉嶺北部,海拔4900米,省道S201圍繞著山脈盤旋而修,其陡坡、彎道都堪比怒江山的72拐。</h3> <h3> 察隅,系藏語音譯,意為片巖石地。分為上察隅和下察隅。</h3><h3> 察隅(cha yu)縣,藏南三隅之一(另為門隅和珞隅),是重要邊境縣,隸屬西藏林芝市,面積31659平方公里(2003年時實控面積19200平方公里,其余的為印度控制)??h城所在地在竹瓦根鎮(zhèn)吉公村海拔2360米,有獨特的亞熱帶氣候,造就了察隅"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神奇自然景觀,贏得了察隅"西藏小江南"的美譽。</h3><h3> 察隅的菜板和鸚鵡多得萬玄。</h3> <h3> 中壩兵站位于林芝地區(qū)波密縣,是川藏線沿線的一個小山村-中壩村,</h3><h3> 然烏至中壩52公里。前18公里沿湖風景怡人,實在是一種享受。后34公里為沙石搓板路,路邊沙厚難騎,中間搓板顛簸,遇有過路車便塵土飛揚、眼迷息窒。左邊是帕隆藏布江激流洶涌、聲不絕耳,右邊是山體赤裸、懸石滑沙,不敢不看又不敢多看,只能窺視而過...川藏路上的司機常說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然烏到中壩"。</h3><h3> 這里的夜晚顯得格外恐怖,時不時會聽見從山上傳來凄厲的狼嚎聲</h3> <h3> 朝拜,是佛在藏人靈魂深處,信仰在靈魂深處的表達形式和表現(xiàn)手段;是最樸素的思想和行為;是生命的想往乃至生命的全部;是值得舍棄一切用一輩子、幾輩子的時間去做的事業(yè)。</h3><h3> 這是藏民在去拉薩朝拜的路上,朝拜的實現(xiàn)方式是全世界唯一的,他的艱苦卓絕可能也是絕無僅有的。幾百上千公里的路程,以等身長三步磕一個頭匍匐前進,晝夜兼程,風雨無阻。</h3><h3> 走進波密,你仿佛走進了一個個可以觸摸的夢境。獨特的環(huán)境,造就了波密如夢如幻的風景</h3><h3> 波密素有"綠海明珠、冰川之鄉(xiāng)"的美譽。</h3> <h3>102塌方區(qū)</h3><h3><br /></h3><h3>"102塌方羣"又名"江瑪曲米塌方羣",位於G318國道川藏線波密通麥段"K4086+320~K4090+160"處,因原為附近川藏線102道班的管護范圍,故名"102塌方區(qū)"。</h3><h3>102塌方區(qū)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亞洲最難整治的,有"死亡路段"之稱的"102塌方羣"。這里就變成了川藏線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一到雨季,這條接近4km的路段,就經(jīng)常被沖毀,滑坡表面的坡面泥石流、小崩塌、滾石、流沙頻頻發(fā)生,嚴重時平均每隔3分鐘就發(fā)生一次,造成車毀人亡的事故不斷,僅1988年~2006年間就共翻車50多臺,70余人死亡。</h3> <h3>通麥</h3><h3>通麥鎮(zhèn):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林芝市波密縣中部,在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的南部地帶,通麥是川藏公路南線318國道上一個著名小鎮(zhèn),由于川藏公路才形成的服務性質的微型鎮(zhèn)。鎮(zhèn)上居民加商人一共只有十幾家。通麥鎮(zhèn)馬路上海拔只有1800多米,降水豐富,是個氣候宜人的地方。</h3><h3>川藏線上十英雄</h3><h3>1967年8月,成都軍區(qū)聯(lián)勤部某汽車團副教導員李顯文等10名同志,在西藏迫龍山地區(qū)與特大山崩搏斗中,不幸英勇獻身,被中央軍委授予"無限忠于毛主席的川藏線上十英雄"榮譽稱號。</h3> <h3>排龍?zhí)祀U</h3><h3> 排龍?zhí)祀U具有窄、爛、險的特點,以險峻文明于世,是入藏最難走的路段。</h3><h3> 排龍?zhí)祀U在帕隆藏布江邊巖石峭壁鑿出來的僅容單車通行的"十三公里半",而且當年還是泥濘路,沒有護欄,幾處大轉彎連輪胎都是懸的。</h3> <h3>排龍鄉(xiāng)</h3><h3>排龍鄉(xiāng):一般是簡稱 排龍門巴族鄉(xiāng)(PailongMenbazuXiang),位于林芝縣縣東部和波密縣的交界處,是帕隆藏布河的名稱來源。</h3><h3>特殊地理:川藏公路在此海拔1930米,是該公路在青藏高原最低的地方,其地理猶如一個V字的底部。</h3><h3><br /></h3><h3>魯朗,</h3><h3>藏語意為"龍王谷",也是"叫人不想家"的地方。魯朗海拔3700米,位于距林芝市政府所在地八一鎮(zhèn)80公里左右的川藏路上,是座落在深山老林之中的地方;與向西62公里的林芝鎮(zhèn)僅一山之隔色季拉山,海拔直升至5300左右,正所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壯觀景象。</h3><h3>榮譽稱號</h3><h3>2017年12月17日,獲評2017中國最美村鎮(zhèn)50強。</h3> <h3>色季拉山口,海拔4720米,是尼洋河流域與帕龍藏布江的分水嶺</h3> <h3>林芝八一鎮(zhèn)</h3><h3><br /></h3><h3> 林芝,是西藏自治區(qū)下轄地級市,古稱工布,"林芝"是藏文"尼池"或"娘池"音譯而來,藏語意為"娘氏家庭的寶座或太陽的寶座"。解放后,測繪隊的同志根據(jù)當?shù)氐奈锂a特點,把"尼池"寫作"林芝"并運用運用至今。</h3><h3> 林芝風景秀麗,很多地帶被譽為"西藏江南"</h3><h3> 八一鎮(zhèn)是林芝地區(qū)的行政中心,溝通藏東西南三個方向,是物資和交易的中心,地理位置很重。它距拉薩429公里,海拔2900米,尼洋河蜿蜒繞城,要最早這里只有幾十戶人家,村名叫"拉日嘎",1951年解放軍從四川入藏,在此屯兵建兵站,由此形成規(guī)模,取名"八一鎮(zhèn)"</h3><h3> </h3> <h3> 布達拉宮</h3><h3> 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后,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別在紅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間宮殿的三座九層樓宇,取名叫布達拉宮。</h3><h3> 米拉(芒雄拉)山:亦稱"甲格江宗",意為"神人山";拉表示埡口。拉薩市(墨竹工卡縣)與林芝地區(qū)(工布江達縣)的界山,是其東南面的尼洋河水系和其西北面的拉薩河水系的分水嶺。</h3><h3>海拔5018米的米拉山口(要防高原反應,避免內源氧缺乏癥),俗稱"芒雄拉",譯為"紅谷山",是拉薩市與林芝市的分界山口,東距林芝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八一鎮(zhèn)248公里,西離自治區(qū)首府拉薩158公里。</h3><h3> 米拉山以東地區(qū)氣候溫暖潮濕,利於植物生長,因而植被茂盛;米拉山以西地區(qū)氣候寒冷干燥,植被稀疏,巖石易於破碎脫落。</h3> <h3>拉薩</h3><h3>拉薩古稱"惹薩",藏語"山羊"稱"惹","土"稱"薩"。"拉薩",藏語翻譯為口頭語言"是",做事只需敬順佛圣旨意。</h3><h3> 拉薩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h3><h3> 氣候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qū),年日照時數(shù)3000小時,比四川省成都市多1800小時,比中國最大的東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時,在中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的美稱。</h3><h3> 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h3><h3> 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于2001年5月22日建成,坐落在布達拉宮廣場。碑名由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于2001年10月1日親筆題寫,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同志于2001年7月18日親自參加了奠基儀式。</h3><h3>公元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xié)議》在北京簽訂。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驅逐帝國主義勢力,西藏和平解放。</h3><h3>一九六五年,成立西藏自治區(qū),實現(xiàn)民族區(qū)域自治,走上社會主義道路。</h3><h3> 喇嘛</h3><h3> 喇嘛 [lǎ mɑ],藏傳佛教術語,意為上師、上人,為對藏傳佛教僧侶之尊稱,長老、上座、高僧之稱號。"嘛"是對待一切眾生猶如母親呵護自己的孩子一般慈悲,是慈悲至高無上的意思,有這樣至高無上慈愛的人,叫做"喇嘛"。</h3><h3> 轉經(jīng)筒又稱"嘛呢"經(jīng)筒、轉經(jīng)桶等,與八字真言和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關,藏傳佛教認為,持頌真言越多,越表對佛的虔誠,可得脫輪回之苦。因此人們除口誦外,還制作"嘛呢"經(jīng)筒,把"六字大明咒"經(jīng)卷裝于經(jīng)筒內,用手搖轉,藏族人民把經(jīng)文放在轉經(jīng)筒里,每轉動一次就相當于念頌經(jīng)文一次,表示反復念誦著成百倍千倍的"六字大明咒"。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咩吽。</h3><h3> 轉經(jīng)筒起源于象雄雍仲本教。藏族同胞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h3><h3><br /></h3> <h3>日喀則,西藏自治區(qū)下轄地級市,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h3><h3>日喀則是從古到今的后藏重鎮(zhèn),藏語稱"溪卡孜",意為"土地肥美的莊園"。14世紀初期,元順帝的大司徒強曲堅增戰(zhàn)勝薩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后,得到元、明王室的庇護,設了13個大宗溪,最后一個宗就叫做桑珠孜(在宗山上修建統(tǒng)治中心桑珠孜宗堡),自此,日喀則的全名稱溪卡桑珠孜,簡稱溪卡孜,漢語譯音為日喀則,這就是日喀則的地名由來。</h3> <h3>駕駛團部大客車</h3><h3><br /></h3><h3>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天路險,險象環(huán)生。風雪十二載,征戰(zhàn)"生死線"的川藏線,斗風雪,戰(zhàn)嚴寒,風餐露宿,歷盡蹋方、泥石流的艱難險阻,發(fā)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的奉獻精神.......一次又一次的安全、出色地完成了川藏線戰(zhàn)備運輸任務,用青春和熱血在這條逶迤千里的鋼鐵運輸線上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雖然落下了一身的職業(yè)病,但無怨無悔。時過境遷,相比以前,川藏線已經(jīng)今非昔比,在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經(jīng)過一、二十年的重點整治后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逢山打洞過河架橋遇險改道,路面擴寬了許多還鋪成了柏油路,隨著一座座隧道的貫通,高速公路的逐漸延伸合攏,川藏鐵路的修建,如今的川藏線高山不再高、天險不再險、爛路不再爛,許多道路的完善已經(jīng)令自駕非常輕松,再也感受不到了往日川藏線的震撼和驚險;但多變的氣候和險要的地形又不得不仍然對大自然心存敬畏。不管川藏線的道路環(huán)境如何變化,但川藏線精神在我身上永遠也不會改變! </h3> <h3>青藏公路</h3><h3><br /></h3><h3> 青藏公路東起青海省西寧市,西止西藏拉薩市。于1950年動工、1954年通車,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柏油公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里程較短、路況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h3><h3> 青藏公路全長1937千米,為國家二級公路干線。</h3><h3>其中格爾木市至拉薩市段翻越昆侖山(海拔4600米)、風火山(海拔5010米)、唐古拉山(海拔5320米)、頭二九山(海拔5180米)等高山,跨越楚瑪爾河、紅梁河、曲水河、秀水河、北麓河、雅馬爾河、通天河等河流,計長1161千米,其中屬于平丘區(qū)的里程為1013千米,在重丘區(qū)為148千米。全段海拔在4000米以上。</h3><h3> 青藏公路是西藏與祖國內地聯(lián)系的重要通道,在公路時代,它承擔著85%以上進藏物資和90%以上出藏物資運輸任務,在西藏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被譽為西藏的"生命線"。 </h3><h3> 1994年4月,我隨部隊轉戰(zhàn)青藏線,歷時三個多月。我切身體會到了青藏線是"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方",高寒缺氧,風吹石頭跑,滿山不長草,荒無人煙的大沙漠,牛羊成群的大草原,一望無際的戈壁灘、白雪皚皚的雪山,莽莽逶迤的昆侖與唐古拉,浩瀚無邊的可可西里,還有青藏高原上的生靈,都會讓人怦然心動。</h3><h3> 這是一條神奇的雪域天路。</h3> <h3>青藏川藏公路紀念碑</h3><h3>青藏川藏公路紀念碑坐落在西藏拉薩市南,拉薩河畔。1984年12月25日,為紀念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車30周年,銘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業(yè)績和巨大犧牲而建。</h3><h3>青藏川藏公路紀念碑1984年12月25日建立,由胡耀邦題寫碑名。</h3> <h3> 羊八井,即羊八井鎮(zhèn),位于西藏拉薩市西北91.8公里的當雄縣境內的羊八井盆地。熱田地勢平坦,海拔4300米。以地熱資源聞名。</h3><h3> 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回跑青藏線在羊八井兵站吃的早飯,有熱騰騰的稀飯、饅頭、面餅、油條、面條、雞蛋,花生米、涼拌菜和炒菜,與川藏線單一的陳米稀飯軍用饅頭加大頭菜形成鮮明的對比,兩線相比,跑青藏線的幸福感油然而生!</h3><h3><br /></h3><h3> 當雄(藏語意為"挑選的草場"),隸屬于西藏自治區(qū),位于西藏自治區(qū)中部,海拔4306米。</h3><h3><br /></h3><h3> 那曲縣屬西藏自治區(qū)下轄的一個地級市。</h3><h3>那曲曾名"黑河",因怒江上游的那曲河流經(jīng)境內而得名。"那曲"藏語意為黑色的河流。</h3><h3><br /></h3><h3> 安多縣屬于西藏那曲市。安多,藏語意為"末尾"或"下部"。海拔4800米。</h3> <h3>唐古拉山口</h3><h3>"唐古拉",藏語"高原上的山",由于終年風雪交加,號稱"風雪倉庫"。唐古拉是青海和西藏的分界線,海拔5231米,山口處建有紀念碑及標志碑,是沿青藏公路進入西藏的必經(jīng)之地,并是長江的發(fā)源地。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h3><h3><br /></h3><h3>唐古拉山口有一座解放軍的石雕,雕像堅毅雄偉,眼神似乎永遠的凝固在了遙遠的天空。這是為當年修筑青藏公路而犧牲的2000多名戰(zhàn)士修建的,以紀念他們在這條路上灑下的每一滴鮮血。</h3> <h3>沱沱河又稱托托河、烏蘭木倫河,蒙語意為"紅河",位于中國青海省西南部,是長江源的西源(長江北源為楚瑪爾河,南源為長江正源當曲,沱沱河和當曲都是通天河的源頭)。</h3><h3><br /></h3><h3>94年在沱沱河兵站(長江源頭兵站),海拔4580米。 </h3><h3>在這里我第一次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滴水成冰!</h3><h3><br /></h3><h3>五道梁鎮(zhèn)位于號稱"天路"的青藏公路中段。109國道3007公里處的五道梁鎮(zhèn),因附近有五道山梁而得名。這里地高天寒、長冬無夏,以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多變著稱(我印象最深的是風太大,用狂風怒號、飛沙走石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h3><h3> 此地海拔4665米,曾被稱為"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叫娘!",又被稱為"納赤臺得了病,五道梁要了命"。</h3><h3><br /></h3><h3>昆侖山脈</h3><h3>昆侖山脈(昆侖山),又稱昆侖虛、中國第一神山、萬祖之山、昆侖丘或玉山。</h3><h3>昆侖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侖山為中華"龍脈之祖"。</h3> <h3>納赤臺是藏語,意思是"曬佛的地方"。海拔3600米。</h3><h3><br /></h3><h3>納赤臺到格爾木沿線常常會看到這些奇形怪狀的駱駝。</h3><h3><br /></h3><h3>平坦寬闊的青藏公路,一望無際的荒漠凄涼。特別是納赤臺到格爾木,到處都是寸草不生的戈壁荒灘。</h3> <h3>格爾木市</h3><h3>格爾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市區(qū)位于柴達木盆地中南部,海拔2780米。</h3><h3>"格爾木"為蒙古語音譯,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h3><h3>格爾木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風沙大,市民出行基本上要戴口罩裹頭巾。</h3> <h3>一生戰(zhàn)友 一生情</h3> <p class="ql-block"> "生命里有了當兵的歷史,一輩子都會感到珍貴,生命里有了當兵的歷史,一輩子也不會感到懊悔。"</p><p class="ql-block"> 沒有當過兵的人,永遠無法理解軍人的情感;沒有在部隊摸爬滾打過的人,自然也沒法理解戰(zhàn)友之間的深情厚誼。作為一名曾經(jīng)的軍人,我已經(jīng)離開我的部隊我的團十五年時間了,但在部隊中所發(fā)生的一切依然歷歷在目,那曾經(jīng)的十二年軍旅生涯,將永遠是我人生當中最寶貴的財富。每每憶起往日和戰(zhàn)友并肩戰(zhàn)斗時的歡聲笑語和酸甜苦辣,每每想起那無數(shù)次走過的危機四伏的川藏線和荒蕪凄涼的青藏線,我就仿佛又回到了金戈鐵馬的軍營生涯,重溫昔日的營盤美好!</p><p class="ql-block"> "戰(zhàn)友、戰(zhàn)友,親如兄弟"。一生戰(zhàn)友,一生情。每年的"八.一",不管在天南海北還是在工作第一線,只要能走的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聚會,共敘戰(zhàn)友情誼。</p><p class="ql-block"> 時光荏苒,彈指之間紅顏老,眨眼剎那青絲雪。回首軍旅無數(shù)番,感懷無盡難語言!歲月可以無情地漂白我的青春黑發(fā),卻漂白不了我胸膛里跳動的那顆赤誠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