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時光不老,回到那青春年少洛陽才子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背景音樂《我多想時光不老》歌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多想時光不老,回到青春年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下河摸魚兒,上山打酸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跳皮筋,踢沙包,和玩伴嬉戲歡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多想時光不老,依偎母親懷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看雞飛鴨跑,聽鳥嘰喳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太陽笑,風兒跳,暖暖的家鄉(xiāng)味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多想時光不老,遠離俗世紛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與書墨相守,安然自逍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春賞柳,夏觀荷,讓快樂心海飄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無論前行的路有多辛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曾經(jīng)的輝煌,曾經(jīng)的榮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生中 ,未空負,微笑驕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多想時光不老,依偎母親懷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看雞飛鴨跑,聽鳥嘰喳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太陽笑,風兒跳,暖暖的家鄉(xiāng)味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多想時光不老,遠離俗世紛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與書墨相守,安然自逍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春賞柳,夏觀荷,讓快樂心海飄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無論錯失的風景有多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曾經(jīng)的往事,曾經(jīng)的美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讓我們,坐下來,慢慢地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讓我們,坐下來,慢慢地聊</b></p> <p class="ql-block"> 歌曲《故鄉(xiāng)情》。</p> <p class="ql-block"> 我于1944年4月出生于洛陽北郊邙山腹地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庭。和我的祖輩一樣,我整個的幼年、童年都在家鄉(xiāng)度過。在我21歲離開家鄉(xiāng)至今,我無數(shù)次地在夢境中回到童年。尤其是年至古稀以來,這種夢回故鄉(xiāng)的頻次更是與日俱增。夢境的情節(jié)雖千奇百怪,但最為集中的卻是如何到達村頭但找不到回家之路的尷尬場景。或者是如何與兒時小伙伴過家家、捉小鳥、抓蟈蟈、斗蛐蛐的場景。</p><p class="ql-block"> 人們常說,懷舊是人衰老的象征。這話我信。盡管夢境中仍是頑童,但仍難掩蓋古稀老人老態(tài)龍鐘的殘酷現(xiàn)實——再也回不去了!</p><p class="ql-block"> 本文撰寫于2018年1月,修改于2022年5月。本文部分圖片為橫版排列。</p> <h3>準確地說,我記憶中的童年時代是從1948年我四歲時開始的。1948年3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陳賡兵團協(xié)同華東陳士渠、唐亮兵團發(fā)起洛陽戰(zhàn)役,于14日攻克洛陽全城,活捉守敵邱行湘,殲敵一萬八千余。</h3> <p class="ql-block">1948年3月14日人民解放軍攻克洛陽后,又于3月17日主動撤出洛陽。4月5日,陳賡兵團再克洛陽,全殲守敵萬余,洛陽宣告解放。同年6月洛陽市委成立。從此,豫西各地陸續(xù)開始組建地方人民政府。我的家鄉(xiāng)被編為洛陽縣第二區(qū),區(qū)政府設(shè)在海資鎮(zhèn)。</p> <p class="ql-block">家鄉(xiāng)解放初期行政區(qū)劃圖顯示,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洛陽縣第二、三、十一區(qū)劃歸孟津縣管轄。</p> <p class="ql-block">據(jù)河南政府網(wǎng)2021年3月18日消息,國務(wù)院近日批復同意撤銷孟津縣,設(shè)立洛陽市孟津區(qū)。這意味著家鄉(xiāng)在離開洛陽70年后又重新回歸洛陽。</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0日和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zhàn)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先后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千里戰(zhàn)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民黨的江防,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4月23日,第三野戰(zhàn)軍解放南京,南京政府垮臺。</p> <h3>1949年十月一日,毛主席在天安門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h3> <h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tǒng)治的結(jié)束,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從此自由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h3> <p class="ql-block"> 翻開世界各國歷史可以看到,凡是新舊政權(quán)更迭之時,也是社會秩序最混亂時期。正當全國人民舉國歡慶新中國誕生的時候,乘各級人民政權(quán)尚不健全之機,暗藏在各地的國民黨殘余勢力、反動會道門組織伺機反撲,各種地方武裝勢力(土匪)也乘機搗亂。潛藏下來的國民黨特務(wù)也大肆叫囂反攻大陸,并配以造謠、投毒、投擲反動傳單和細菌武器等手段,在各地制造了大量反革命武裝暴亂事件。為了防止特務(wù)利用家畜、家禽傳播病菌,各地政府廣為散發(fā)防止細菌武器的宣傳材料,在農(nóng)村開展除“四害”運動。那時的孩子們都被告知,不可隨意撿拾食物、觸摸動物尸體和各種玩具。村子里還組織了“打狗隊”,把我家豢養(yǎng)的一條看門狗也殺死了,真讓人心疼。</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九年三月三十一日(農(nóng)歷三月初三)拂曉,以貫匪和大惡霸為首的千余名反動廟道會徒,荷槍持矛,突然襲擊區(qū)政府,槍殺區(qū)干部,制造了一起震驚豫西的武裝暴動。他們槍殺區(qū)長黑真后,又對他正在懷孕的妻子剖腹取胎,手段極其殘忍。得知匪情,地委組織部立即委派新區(qū)長甄德寬火速前往處置。在部隊和地、縣公安局其他干部尚未到達之前,甄德寬先期到達。他在區(qū)政府對烈士的遺體三鞠躬,當他轉(zhuǎn)身回頭一看,只見幾個手持長矛的土匪迎面圍來。他見了土匪分外眼紅,隨即脫下短衫一掄,“啪……”就是一梭子彈,嚇得土匪們落慌而逃。隨后甄德寬又爬上屋頂,赤膊高喊:參加反革命暴動的土匪們聽著,你們殺害了黑真區(qū)長,我是又來的甄德寬區(qū)長。我們打垮了蔣介石的八百萬軍隊,還鎮(zhèn)壓不了你們幾個土匪毛毛?我們的政策是首惡必辦,脅從不問,你們只有投案自首一條出路。何去何從,快做決斷。后來部隊和公安局同志趕到,很快鎮(zhèn)壓了這次暴動,逮捕了五十五名罪犯。四月八日,洛陽縣人民政府在海資鎮(zhèn)召開公審大會,五名首犯被判死刑,十四名暴徒被判徒刑。后來政府在鎮(zhèn)上立碑紀念,每逢清明節(jié),都要組織由各界民眾參加的紀念大會,以教育后代。</p> <p class="ql-block">我老家村中的馬姓是個大家族,村中的中街和南街是馬姓聚居的地區(qū)。小時候聽老人們說過我村馬氏家族的輩分序列是“本、立、道、自、正、存、仁、世、永、興、守、禮、長、相、敬、富、貴、萬、春、同”。如果把這二十個字聯(lián)成兩句話,則是“本立道自正,存仁世永興。守禮長相敬,富貴萬春同”。這兩句話的寓意不難理解。祖父是本字輩,父親是立字輩,我們堂兄弟五人是道字輩,我排行老五。父親曾經(jīng)提議我和四哥的道字輩名,但終因我倆對此不感興趣而作罷。自此,我們兄弟的后代子孫就徹底背叛了這一族規(guī)。十幾年前聽說老家有熱心人又在接續(xù)家譜了。但愿他們能將馬氏家族的這一族規(guī)恢復起來,傳承下去。果然如此,實在是功德無量。</p> <h3>我的祖父在家鄉(xiāng)一帶是個很有名氣的老中醫(yī),他開在鎮(zhèn)上的藥鋪收入豐厚,因而家境殷實。家中耕地由長工代勞。為防匪患還在大門外修筑一座炮樓。這座炮樓用黃土夯造,是我小時候經(jīng)常與小朋友們玩捉迷藏的地方。這座炮樓直至1958年才被拆除,說是拆下來的堿土可以肥田。我覺得那座炮樓不該拆,如果能夠保存下來,起碼可以算作不可多得的實體文物了。</h3> <h3>我的老家之所以稱為獐羊,是因為在村中一座土地廟旁蹲著一只羊的石雕。而在不遠處一座古戲樓遺址旁蹲著一只獐的石雕。奇怪的是在石獐背上有一條好像用扁擔打出的溝槽。據(jù)說是因為石獐常常跑到鄰近村中,去偷喝池塘里的水,被鄰村村民打了一扁擔,從此以后就蹲在戲樓邊不動了。村里的孩子們最喜歡做的游戲是光屁股騎在石羊背上,用樹枝作鞭,催羊前行。久之,石羊竟被磨得光溜溜的。可惜的是,這對石獐、石羊后來竟不翼而飛了。不知是被當?shù)匚奈锊块T收藏了,還是被古董商偷去賣掉了。</h3> <h3> 在距石獐一路之隔的地方,屹立著一棵起碼有數(shù)百年樹齡的老槐樹。村里人誰也不知道這對石雕和這課老槐樹是何時在這里安家的,只知道在“爺爺?shù)臓敔敗蹦甏陀辛诉@些古董。</h3><h3> 由于老槐樹太古老了,自然就積淀了很多關(guān)于它的神秘故事。有人說常常目睹樹上有一白發(fā)老奶奶。也有人說曾經(jīng)看到樹上冒出一股白煙。由此,對大樹頂禮膜拜者有之;對大樹燒香拜佛者有之;向大樹求兒求女者有之??墒俏乙淮我矝]看到過樹上有什么異常,所以堅持不相信這些鬼話。只是有一次,我背靠大樹玩耍時,樹上有兩只黃蜂相互撕咬掉落下來,剛好落在褲襠里,蟄得我連蹦帶跳。母親說,就因為你不信神靈,才遭到如此報應(yīng)。真讓人啼笑皆非。</h3> <h3>在我的記憶中,雖然老槐樹下那個古戲樓遺址只剩下一堆亂石了,可每逢年節(jié),村里都還要在遺址上搭臺唱戲、宣傳政策。因此,老槐樹自然成了全村的文化中心。又因為此處就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岔路口,還有一條直通洛陽城的大道,這棵作為行人歇腳的老槐樹蔭,自然吸引了不少小攤販前來擺攤。所以這里又堪稱全村的交通中心。</h3> <h3>有時也不用搭臺,直接在大樹底下、村頭路邊表演節(jié)目。</h3> <h3>當時經(jīng)常在戲臺上表演的有南、北鄰村的兩家戲班以及洛陽建筑工程隊的業(yè)余劇團。所演劇目主要是河南曲劇、豫劇,例如《二火鞭》、《小姑賢》、《竇娥冤》、《十五貫》等傳統(tǒng)劇目。也有宣傳新婚姻法的《小二黑結(jié)婚》、《李豁子離婚》等現(xiàn)代劇目。還有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河洛大鼓、快板、歌曲等。不知為何,這些戲班只有男演員沒有女演員,戲中女角只能由男演員裝扮。我最不愿看的是滿臉溝壑縱橫,嗓音沙啞的男演員弄得滿臉油彩,扭扭捏捏,捏著女腔,嘴里念念有詞,不知唱些什么。盡管如此,臺下還是有不少觀眾像看大戲一樣津津有味,還不時爆發(fā)陣陣喝彩。這足以說明那個時代農(nóng)村文化生活的匱乏。</h3> <p class="ql-block"> 在我村南一公里處,有一座已十分破舊的鳳凰嶺廟。在鳳凰嶺廟的鼎盛時期,廟中香火旺盛,地產(chǎn)廣布,附近很多農(nóng)民都是它的佃戶、長工。此廟宇地址十分特殊:在距它東、西、南、北各一公里處,分布著四個村莊。歷史上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九,這里都要舉行盛大規(guī)模的廟會,來自附近村莊的趕會人絡(luò)繹不絕,在這里交流物資,慶祝春節(jié)。但由于連年戰(zhàn)亂,此廟宇已經(jīng)徹底倒閉,并一度淪為土匪、強盜的據(jù)點。土匪、強盜們將過路人的財物搶劫一空,再把他們投入廟中的一口枯井。在我的記憶中,此廟宇僅剩下幾間四壁通風的破房。沒多久就徹底倒塌,成為一堆廢磚爛瓦了。</p> <h3>鑒于鳳凰嶺廟會在歷史上的顯赫地位及其對農(nóng)村物資交流所起作用的重要性,家鄉(xiāng)解放后,當?shù)卣髨D恢復這個廟會,計劃將廟會會址移至獐羊村大槐樹底下。記得我小時候還在大槐樹底下看過兩次農(nóng)村社火表演。但時過境遷,經(jīng)過幾年努力,廟會規(guī)模越來越小,最后竟銷聲匿跡了。從此以后,鳳凰嶺廟和鳳凰嶺廟會就徹底成為歷史了。</h3> <h3>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實施土地改革法。明確規(guī)定,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度,實行農(nóng)民所有的土地所有制度,借以解放農(nóng)村生產(chǎn)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新中國的工業(yè)化開辟道路。規(guī)定沒收地主土地,征收祠堂、廟宇、寺院、教堂、學校和團體在農(nóng)村的土地和其他生產(chǎn)資料。除依法收歸國家所有的外,應(yīng)統(tǒng)一地、公平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貧苦農(nóng)民所有。</h3> <h3>農(nóng)村土地改革關(guān)系到每一個農(nóng)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農(nóng)民參加改革的熱情空前高漲。在各級地方政府組織下,農(nóng)民們分地、分房、分農(nóng)具、分牲畜,轟轟烈烈,農(nóng)民把它稱為“分配勝利果實”。分配勝利果實的儀式一般都在農(nóng)民的打麥場上進行。當工作人員宣讀完某一家的分配清單后,這家人便全體出動,興高采烈地搬運分配到的勝利果實。但也有個別深受地主欺壓的農(nóng)戶,因看不清形勢,擔心“變天”,在晚上又悄悄把白天分到的物資送還地主。</h3> <p class="ql-block">那時候的農(nóng)村都是用的畜力耕種。因此,土地、牲畜、農(nóng)具都是農(nóng)民賴以生存的必備物資。</p> <h3>在土地改革中,農(nóng)戶的家庭成分是根據(jù)當時家庭經(jīng)濟狀況劃分的。我家雖曾有過富裕歷史,但解放時已經(jīng)一貧如洗了,所以被劃為貧農(nóng)成分。我的某一親戚本來十分富裕,但因家中有人抽大煙,家境敗落,也被劃分為貧農(nóng)成分。因為我家屬于貧農(nóng)成分,被分到了一頭小牛、幾畝耕地和一些農(nóng)具。為了養(yǎng)好這頭小牛,父親專門修造了一間草房作牛舍。為便于夜間給牛添加草料,父親干脆住進牛舍。不久這頭牛便被養(yǎng)得膘肥體壯。后來,當將它送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過集體化生活時,它還流下了幾滴眼淚呢!</h3> <h3>在土地改革中,因各地的耕地質(zhì)量、位置等自然條件差別較大,在分配土地時,為了公平,只好把條件好的和條件差的耕地搭配分配,結(jié)果每家所分來的耕地十分分散,還放置了很多界石,耕種起來很不方便。</h3> <h3>根據(jù)新頒布的土地法,地主的土地是要被沒收并分配給窮人的。這就必然遭到不法地主的反對和破壞。于是,各地政府便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控訴會、斗爭會等,打擊不法地主的囂張氣焰,為貧苦農(nóng)民撐腰打氣。</h3> <h3>記得有一次,在村政府組織的斗爭地主分子會上,當村民質(zhì)問地主分子張老三對土地改革所持什么態(tài)度時,張老三竟然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回答:“我堅決響應(yīng)毛主席照妖……”,鬧得會場一片哄笑。不知是他慌亂之間將“號召”說成了“照妖”,還是有意搗亂會場。</h3> <h3>我家的一塊耕地被分配在村西北約700米的花地嶺,此地因盛產(chǎn)棉花而得名。緊鄰耕地有一座碩大的古墓冢,被當?shù)厝朔Q之為班冢,據(jù)說是漢朝班超的陵墓。在墓冢的封土堆頂部,有一個直徑兩三米的盜洞。洞口野草叢生,十分荒涼。從洞口下望,明明是一片漆黑,但我仿佛看到洞底躺著一具尸體。原來當?shù)亓鱾髦粋€關(guān)于盜墓賊的故事。說是當盜墓賊盜墓時,為便于脫掉死人衣物,先將尸體扶起,與自己面對面站立。再將預(yù)先準備好的一個繩圈,同時套在自己和尸體脖子上,將死人固定。然后再將死人衣物脫下。這個本為虛構(gòu)的故事,著實將孩子們嚇得不輕。</h3> <h3>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村民們把班冢的封土挖去墊豬圈、羊圈,封土年年減少無人過問。在挖土過程中,于班冢東北方位出土一塊北魏墓志。據(jù)墓志所載,“西南方距射聲校尉班超墓一百六十四步“,證明此處確為班超墓。</h3><h3> 班超是我國東漢定遠侯,東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曾在西域活動三十個年頭,使西域五十余國家逐步恢復了與漢朝的關(guān)系,再次打通了中斷的絲綢之路,為中西經(jīng)濟、文化交流和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公元102年,七十一歲的班超回到洛陽后病逝,葬于邙山。2007年4月8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三十余名班超后裔聚集在班超墓前,舉行了“中國.洛陽2007班超后裔祭祖儀式“。</h3> <h3>2008年,洛陽市孟津縣人民政府在班超墓遺址前豎立起一幢《漢定遠侯班超之墓》紀念碑。站在這幢高360厘米,堪稱“邙山第一碑”的新墓碑前,人們緬懷著班超再創(chuàng)絲路輝煌的豐功偉績,鞠躬行禮,壯懷激烈。</h3> <p class="ql-block">盤橐(pan tuo)城又稱艾斯克薩城。位于新疆喀什東南郊的吐曼河岸邊,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疏勒國宮城,公元73年成為班超經(jīng)營西域的大本營。班超立足疏勒,蕩平匈奴勢力,完成了統(tǒng)一西域的宏偉大業(yè)。</p> <h3>盤橐城班超紀念園近照。</h3> <p class="ql-block">2020年,洛陽班超墓遺址公園及班超紀念館在班超墓原址建成。</p> <p>2020年,班超紀念館建成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2021年,班超紀念館重修。</p> <p> 我家所處的邙山腹地,歷來被看作風水寶地,是古代帝王將相死后的葬身之地,所謂“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在我的家鄉(xiāng)獐羊村附近,除了班超墓外,還有北大冢、三冢懷、盤龍冢、青菜冢等眾多古墓葬。</p><p> 邙山屬崤山支脈,起自洛陽孟津,終至鞏義洛河交匯處,綿延100多公里,目前已知有6代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其中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一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即南唐后主李煜墓葬)。整個邙山古墓葬多達數(shù)十萬,號稱無臥牛之地。時間跨度從周到漢,由唐直到近代,其分布之密,數(shù)量之多,延綿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是中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之一,是中國帝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洛陽文物部門將散落在邙山各處的古墓葬加以復制,集中一處,在邙山建立起一座古墓葬博物館,供人們參觀游覽、研究歷史。</p> <p> 1951年秋季,我和大我七天的表哥一同進入村小學讀書。這是一所四年制初級小學,學校設(shè)在被騰空的趙家祠堂。進入祠堂大門是左右兩間配房,原本為供祭拜者更衣之用,而今成了學校教師住房和辦公室。正對大門是祠堂正殿,內(nèi)設(shè)神龕已被騰空,但未拆除。一年級教室設(shè)在正殿,殿內(nèi)已騰空的神龕成了小朋友們玩捉迷藏的場所。當時教室里沒有課桌,只有用土坯支撐起來的幾塊長木板。學生們坐在自帶的小凳上,仰起頭才能看到黑板和老師面容。天棚把教室隔成上下兩層,上層是閣樓,用以堆放雜物,下層是學生們的學習和活動場所。二年級和三年級共用同一教室,兩班學生輪流聽課。當時學生中流傳著一個可怕的傳說。說是某一天中午,有人在教室里看到從閣樓上伸下來一條腿。這使孩子們大為震驚。所以每當坐在教室聽課時,我總會時不時地瞅一下閣樓上是否再會有一條腿伸下來。后來我猜想伸下一條腿的故事可能是學校那家鄰居所編造。因為孩子們夏天向來不睡午覺,吃過午飯就早早來到教室打打鬧鬧,影響了與學校一墻之隔的一家鄰居,于是那家鄰居就編造出伸下一條腿的故事來嚇唬孩子們。不過此后果真再也沒有提前到校的了。</p><p> 由于我小時候身體多病,在一年級時休學一年。從二年級開始,學生們需要自帶課桌和凳子。為了支持我的學業(yè),身為木匠的父親專門為我做了一張帶有抽斗的小課桌,又從廟會買回一把竹椅。在我進入鄰村高級小學讀書時,父親又專門為我做了一根長條凳。這套桌椅陪我完成了小學六年的學業(yè)。感謝父母的支持,使我打好了此后學業(yè)發(fā)展的良好基礎(chǔ)。</p><p> 在村小學讀書期間,我的兩位啟蒙老師是我應(yīng)該終生記起的。一位是李耀宗老師,另一位是李志順老師。他們都是外鄉(xiāng)人,但在本村學生家長中都有較高的威望。記得有一次我因故被老師處罰,李耀宗老師拿起戒尺,輕輕在我手上拍了兩下,我還沒感到疼痛,事情就了結(jié)了。</p><p> </p> <h3> 在村小學讀書時,我和表哥每天上學都必須經(jīng)過劉老虎家門口。劉老虎是神經(jīng)病人,終身未娶,和母親相依為命。他家徒四壁,生活十分困難。每次看到他,我都心生憐憫。每當我和表哥上學路過他家門口時,必須急沖過去,否則他會將你攔下,嘿嘿笑著,嘴中絮絮叨叨不知說些什么。這時候他媽就出來替他打圓場,說他不過是喜歡你罷了,絕對不會傷人的,并把他呵斥回家。</h3><h3> 在我小時候,幾乎每天都可看到有難民上門乞討。他們多數(shù)來自豫南黃泛區(qū)或山東、江蘇,攜家?guī)Э冢铑^垢面,衣衫縷爛。一旦看到他們上門乞討,母親總會遞上一碗飯、一塊紅薯或一個窩頭。村里人也都會盡力為他們提供方便,將自家的磨坊、草棚或破窯洞打掃干凈,供他們安身。也有乞討人員就此落戶后,再也沒有回到原籍。我的家鄉(xiāng)豫西一帶自然條件稍好一些,在我的記憶中,還沒有看到村中有外出乞討的農(nóng)戶。</h3> <h3>在我家大門口的炮樓旁邊,豢養(yǎng)著一條毛色黑白相間的花狗。這條狗十分靈性,忠于主人。在我上小學時,為了趕往學校上早操,每天早上都起得很早,花狗總能聽出我的腳步聲,跑到我面前撒歡。晚上摸黑回家進門,只要輕聲打個招呼,它也立即跑到我面前撒歡??上г诮夥懦跗谏鐣伟采胁环€(wěn)定時,這條狗被打狗隊絞死了。為此我們?nèi)胰诉€耿耿于懷了好長時間。</h3> <h3>在我童年時代,家鄉(xiāng)的孩子們一年四季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是夏收時節(jié),學校放了麥收假,田野里的蟈蟈、螞蚱在熾熱的陽光下震動翅膀,吱吱啦啦地鳴叫起來。這時候就可以鉆進莊稼地去捕捉它們了。我用麥稈、高粱桿編制的蟈蟈籠造型各異。有單個的蟈蟈籠,還有將幾個蟈蟈籠像搭積木那樣套疊起來的復式蟈蟈籠。再捉來幾只蟈蟈放進去,掛在院子里,即可享受它美妙的歌聲了。</h3> <h3>天牛郎把自己的洞穴筑在草叢下的泥土中。每年農(nóng)歷七夕節(jié)前后,一場大雨就能把它們趕出洞穴,成群結(jié)隊地爬滿草坪。這時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將它們抓獲,洗凈之后,放進熱鍋炒成焦黃,剝?nèi)ビ矚?,即可享用它那鮮嫩的美味了。</h3> <h3>蟬也叫知了,喜歡爬在樹木的枝葉中。每年夏末和整個秋天,都可以聽到它們在引昂高歌。抓蟬的方法很奇特。首先從馬的尾巴上拔一根馬尾絲,做成一個打有活結(jié)的圈套,綁在長竹竿上。然后小心翼翼地靠近蟬頭并輕輕騷擾,它便會自動鉆進圈套。此時突然收緊活結(jié),蟬便被套進圈套中了。</h3> <h3>蟋蟀也叫蛐蛐,穴居,常棲息于地表、磚石之下、土穴之中及草叢之間,常夜出活動。喜食各種作物、樹苗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fā),所以常被用來進行賭博游戲。孩子們斗蟋蟀時,是用狗尾巴草輕輕刺激蟋蟀,鼓舞它沖向?qū)κ郑ζ床?。如此幾個回合,必有一方蟋蟀敗下陣來,落荒而逃。</h3> <h3>屎殼郎可以在冬季以外的任何季節(jié)活動,喜歡在動物糞便中做窩。孩子們一旦看到糞便周圍有一堆松土,就知道松土下邊一定有屎殼郎洞穴。于是就撥開松土,把水灌進洞穴,將屎殼郎趕出洞穴。若一時找不到水,干脆對著洞穴撒尿,也能達到目的。屎殼郎也可以像天牛郎一樣用來炒著吃。聽鄰家姐姐說,我吃過的屎殼郎足有一籮筐,說是可以治療食疾。幸虧沒感染上寄生蟲病,但想起來就讓人惡心。</h3> <h3>冬天大雪紛飛,大地被積雪掩蓋得嚴嚴實實,小鳥無法覓食,就成群結(jié)隊飛到各家院子尋找食物。這時,就可以在院子里掃出一片空地,撒上小米。再用小棍支起一個竹篩,將一根系在小棍上的細繩拉到屋內(nèi)隱蔽起來。等小鳥們興高采烈、專心覓食之際,突然拉動細繩,小鳥就被扣進竹篩了。用這個辦法一次可以捕到好幾只小鳥。然后就可以將它們裹進泥巴,投入火盆燒烤。</h3> <h3>捕捉小鳥的另一種方法是直接從鳥窩中掏取。在嚴寒的冬季,小鳥們都躲在溫暖的草房墻洞中或房檐下。如果白天看好了鳥洞的準確位置,晚上就可以用手電筒從洞口照射進去。在強光的刺激下,小鳥們會一動不動地束手就擒。但這方法有一定危險性。因為鳥洞中偶爾會有毒蛇盤踞,不小心就可能遭到毒蛇攻擊。所以掏鳥窩時需緊閉嘴巴,以防毒蛇鉆進喉嚨發(fā)生危險。</h3> <h3>玩泥巴和擲玻璃球也是農(nóng)村孩子普遍喜歡的游戲。玩泥巴所用的粘土因含鐵而顯紅色,我用它制作的繡球、汽車造型,常受到大人們的贊賞。擲玻璃球時,先在地上等距離挖三個小坑,兩人或更多人輪流將自己的玻璃球投入小坑,先投入者為勝。期間還可以用各種辦法阻止對手的玻璃球入坑。</h3> <h3>夏天,當孩子們忙于做自己事情的時候,大人們已開始了一年里最為忙碌的麥收準備了。傳統(tǒng)麥收準備的第一項是”糙場“。</h3> <h3>所謂”糙場”,就是先將一塊選作打賣場的土地翻松、平整、灑水,使土壤潮濕,再用石碾反復碾壓,形成表皮堅硬、平整的打麥場地。</h3> <h3>麥收準備的第二項是購置打賣場上不可缺少的杈把、掃帚、?;\頭等小型農(nóng)具。所以此時各地舉行的物資交流廟會規(guī)模都相當宏大。</h3> <p>待麥子成熟時 用鐮刀收割。也有用“掠子”刪麥的。掠子是一個外形像簸箕,邊沿有刪刀的竹筐,用它刪麥的效率比用鐮刀割麥高多了。刪麥是一項力氣活,我當時已經(jīng)是一個能夠熟練操作掠子的刪麥高手了。</p> <h3>在繁忙的麥收季節(jié),放了麥收假的孩子們則負責將掉落在田地里的的麥穗撿拾起來,做到顆粒歸倉。</h3> <h3>有時候,家長或者學校老師也會和孩子們一道撿拾麥穗。</h3> <h3>收割完畢,再用各種運輸工具將麥桿、麥穗運輸?shù)綔蕚浜玫拇蛸u場上攤開,用牛拉石碾反復碾壓,使麥粒從麥稈脫下,俗稱“碾場”。</h3> <h3>后來出現(xiàn)了用電動、機動機械碾場的方法,使工作效率大為提高,勞動強度大為降低。</h3> <h3>最后借助風力將混在麥粒中的麥糠分離出來,俗稱“揚場”。</h3> <h3>最后將除盡麥糠的麥粒攤在打賣場上晾曬,俗稱“曬場”。</h3> <h3>后來長大一點,胳膊有了力氣,竟然可以掄起‘’掠子‘’(這家具比用鐮刀割麥快多了),學著大人的架勢刪麥了。</h3> <h3>夏收結(jié)束,農(nóng)民們還需要將新收獲的糧食以繳公糧的方式向國家繳納農(nóng)業(yè)稅。</h3><div><br></div> <h3> 我家打麥場旁有一間場房屋,用來堆放麥收工具和供人休息。場房屋門上有一可供小貓出入的小洞。當麥收已畢,場房屋暫時閑置時,總有外來母雞從小洞進入屋內(nèi)覓食、產(chǎn)蛋。這使得父親喜出望外。但收了幾次無成本雞蛋以后,就再也沒有如此好事了??赡苁请u的主人發(fā)現(xiàn)后,將雞圈起來了。</h3><h3> 在場房屋旁邊有一棵大概是祖父栽下的槐樹。1972年我結(jié)婚時,父親不顧年老體弱,將槐樹鋸倒,為我做了一套簡單的結(jié)婚家具。在我的記憶中,這是他最后一次做木工活。他終于以老年多病之軀,實現(xiàn)了為兒子留下一份珍貴遺產(chǎn)的心愿!</h3> <h3>豫西的麥收季節(jié)被稱為“龍口奪食”季節(jié)。這是因為在這一季節(jié)里,狂風暴雨隨時可能發(fā)生。一旦遇見這種惡劣天氣,已經(jīng)成熟的麥子就會遭受巨大損失,農(nóng)民一年的辛苦勞動成果頃刻化為烏有。記得1957年夏天五月底的一天,農(nóng)民們只收割了一天麥子,突然遭到狂風夾著冰雹的襲擊,將麥子全部淹沒在一片泥濘之中。天晴之后,泥濘中的麥粒迅速發(fā)芽,農(nóng)民幾乎顆粒無收。</h3> <h3>冰雹過后,隨之而來的往往是山洪爆發(fā)。獐羊村1957年那次冰雹過后,夾雜著冰粒的洪水湍急地流經(jīng)大槐樹、石羊,一路狂奔,流入村東北的瓦店溝。每當這時,總有膽大的孩子們卷起褲腿,跳入激流去“趟山水”,雖然受到大人們的訓斥,依然樂此不疲。</h3> <p class="ql-block">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秋末冬初是冬小麥播種的季節(jié)。這時孩子們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幫大人們 播種小麥。那時候農(nóng)民普遍使用被稱作”樓“的農(nóng)具,把種子放進樓斗中,用牲畜作動力邊走邊搖,種子便均勻地播進土壤中了。這時孩子們所要做的就是在前邊牽著牲畜,引導它走出直線,播出排列有序的條壟。俗稱“幫樓”。</p> <p class="ql-block"> 1956年,我完成了初小四年的學業(yè),進入鄰村小學高級班讀書。這是一所中心小學,接納臨近幾個村子的初小畢業(yè)生來此就讀。從它校門上不太顯眼的“國立南石山小學”字樣,可以看出這是一所民國時期就存在的老資格學校。</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這個村是有名的“古董村”,是洛陽唐三彩仿制工藝的發(fā)源地。2017年被命名為唐三彩仿古技藝特色村鎮(zhèn)。洛陽市計劃將該村打造成中國唐三彩文化第一村。我在這所小學讀書時,村的一位同學送我一套制作唐三彩駱駝模具,我用這套模具制作的泥巴駱駝造型美觀,只是放進火中一燒便碎裂了。后來這套模具便不知所蹤了。現(xiàn)在才知道制作唐三彩藝術(shù)品是有專門學問的。</p> <p class="ql-block"> 南石山村的高水旺先生已經(jīng)成為中國唐三彩藝術(shù)傳承人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十幾年前,朋友送我一對三彩馬,說是正宗洛陽三彩藝術(shù)品。我看它造型美觀,就買來一件可以合理安放這對三彩馬的家具,擺在客廳里,每日觀賞,倒也有趣。</p> <p class="ql-block"> 在我讀小學期間,經(jīng)常和幾個同學到洛陽呂祖廟玩耍。洛陽呂祖廟位于洛陽北郊邙山腳下,是傳說中八仙之一呂洞賓的洞府。至今還記得在廟門外寫有一副楹聯(lián):乘白鹿負青蛇遶遍天界,寡私欲清心田盡在壺中。</p><p class="ql-block"> 在經(jīng)常一起到呂祖廟玩耍的同學中,有一位王姓同學最為特殊。他每次來到廟內(nèi),都會受到某位道士的特殊招待:或一杯茶水,或幾塊糖果。我們隨行的其他同學有時也會占到他的便宜。問起究竟,原來那位招待他的道士是他家人在廟內(nèi)為他認的一個干爹。原來在我家鄉(xiāng)一帶流行著一種風俗:出于對子女的嬌慣,父母會將自己的子女認到醫(yī)生、道人或其他有名望的社會名流名下作干兒、干女。每逢春節(jié),干兒、干女們都要前往干媽、干爹那里去拜年。干媽、干爹們自然也少不了熱情招待。除此之外,還有認古樹、巨石為干親的,此時自然就得不到什么糖果之類等回報了,而只有供奉香火等付出了。我小時候身體不好,母親替我認了一位醫(yī)生作干爹。在我高燒不退,病情沉重時,正是干爹為我免費注射的幾針盤尼西林挽救了我一條小命。為此,直到我上中學,每年春節(jié)都忘不了去給干爹拜年。</p><p class="ql-block"> 十幾年前,當我有幸再次來到洛陽呂祖廟時,呈現(xiàn)在我面前的是一組金碧輝煌的仿古建筑群,與我兒時的印象大相徑庭。原來如今的呂祖廟已是洛陽地區(qū)著名的旅游景點了,它正以修葺一新的面貌迎接著中外游客。只是它的主體建筑及老山門外的那副楹聯(lián)仍然保持著舊時模樣。</p> <h3><font color="#010101">1958年,我完成了小學六年學業(yè)。畢業(yè)之際,應(yīng)同窗葉大黑之邀,我與表兄一同與他合影留念。這是我有生以來的第一張照片,雖然看起來很不像樣,但它客觀地反映出當時農(nóng)村孩子的真實狀況,所以堪稱珍貴。</font></h3> <h3>1958年小學畢業(yè)后,我考入距家僅一公里的孟津第八中學讀書。當時正值全國大躍進年代。在“以鋼為綱”、全民辦鋼鐵的聲浪中,學校停課參加大煉鋼鐵運動。為了完成所分配的煉鐵任務(wù),人們把家中所有鐵質(zhì)家具、 炊具甚至鐵輪車的車輪全部砸爛,投入用人工拉風箱方式鼓風的土煉鐵爐中,溶成鐵水,制成鐵錠。</h3> <h3>在大煉鋼鐵運動中,八中的學生們則全部到伊河灘去淘鐵沙。所謂鐵沙,就是沉淀在河床中的含有鐵質(zhì)的黑色河沙。淘鐵沙時,先要找到鐵沙含量較高的河沙,放到傾斜的簸萁中,用河水反復沖刷,質(zhì)量較輕的普通河沙就隨波逐流而去,質(zhì)量較重的鐵沙就富集于簸萁中。當時已經(jīng)是深秋季節(jié),學生們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被河水長時間浸泡的雙腳遇到冷風便皸裂得血肉模糊,十分痛苦。</h3> <h3>1958年的大煉鋼鐵運動,嚴重地沖擊了其他行業(yè),造成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嚴重失衡。在這場全民參加的運動中,表面上使我國的剛產(chǎn)量有突破性增長,但用土法煉制的鐵錠多數(shù)都不能使用。所以這又是一場嚴重浪費資源,嚴重浪費物力、財力的勞民傷財,是當時浮夸風氣盛行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h3> <h3> 除參加淘鐵沙活動外,八中的學生們還參加了義務(wù)修路及幫農(nóng)民摘棉花活動。參加義務(wù)修路時,學生們暫時住在距孟津城關(guān)不遠的龍馬負圖寺大殿內(nèi)。龍馬負圖寺是人們?yōu)楦心睢比宋闹妗胺说墓?,在圖河古道上建造的第一座祭祀場所,距今已有1600余年歷史。</h3><h3> 在龍馬負圖寺勞動時,全國性饑荒已經(jīng)開始。學生們勞動強度大,又吃不飽飯。在僧多粥少情況下,為了公平,各班級需輪流優(yōu)先打飯:這次甲班先打,下次乙班先打。而且要等到最后一個同學打完飯,老師一聲令下,大家才可以同時開吃。這是因為先打飯者可以吃到第二碗飯,而后打飯者就只能吃到一碗飯。盡管如此,在同一班級中,仍然有不公平。因為排到前邊先打飯的,就有較長的冷卻時間,所以仍可吃到第二碗飯。后來,每每談起此事,都會引起大家的許多感慨。</h3><h3> 在這段時間里,年齡只有十幾歲的孩子們多數(shù)都是初次離開父母,思念親人之情十分濃烈。于是在晚上睡覺時,總可以聽到孩子們的哭泣聲。每當這時,老師們就得好言相勸,說些要加強社會鍛煉之類的話。有一次,在游王村幫農(nóng)民摘棉花勞動時,我由于思念家人,第一次對老師撒謊說身體不適。老師就把我單獨留在宿舍休息。等大家全部出工離開后,我就匆匆趕了四公里路程回家。碰巧母親正在集體食堂工作,我就乘機吃了頓飽飯,等同學們收工之前趕回住地。</h3> <h3>距龍馬負圖寺一箭之地的黃河岸邊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墓冢,俗稱劉秀墳。關(guān)于身為皇帝的劉秀,為何不將自己的墳?zāi)菇ㄔ陲L水寶地邙山嶺上,而建在常遭泛濫之災(zāi)的黃河岸邊,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帝王死后頭枕邙山,腳登黃河,此乃王陵之氣也。另一種經(jīng)不起考證的說法是:據(jù)傳劉秀有一子名叫要毛兒(犟,不聽話之意)從不聽劉秀的話,事事都與父親唱反調(diào)。劉秀本希望死后兒子能將自己葬在邙山嶺上。但他深知兒子的脾氣,就交代兒子說死后要將自己葬在黃河正身中。不想兒子在他臨死前良心發(fā)現(xiàn),決定最后聽父親一次。遂令人將一個車輪投入黃河,然后下令大臣乘小舟,用一根竹竿嘗試著插入車輪軸孔,插中軸孔的位置就是陵墓的位置,若插不中者殺。在連殺幾個大臣后觸動了河神,于是一夜之間黃河正身滾向一邊,露出車輪軸孔,陵墓位置才得以確定。</h3> <h3>劉秀墳——漢光武帝陵外景。</h3> <h3>自洛陽市區(qū)南行幾公里,就是赫赫有名的關(guān)林鎮(zhèn)。關(guān)林是埋葬三國名將關(guān)羽首級的地方,故而又稱關(guān)帝廟。公元219年,蜀將關(guān)羽痛失荊州,被吳將馬仲所獲,后被殺。吳皇孫權(quán)為了嫁禍于曹操,將關(guān)羽首級裝在木匣中,星夜派人送至洛陽。曹操識破孫權(quán)詭計,為報關(guān)羽不殺之恩,便刻木為身,以王侯之禮待之,葬于洛陽城南。</h3> <h3>關(guān)羽和他的弟子們</h3> <h3>從洛陽關(guān)林南行數(shù)公里就是被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洛陽龍門石窟。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后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營造,形成長一公里,有2300余座窟龕,十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h3> <h3>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摩崖石雕。</h3> <h3>我在退休那年曾到洛陽龍門一游。此次游覽勾起我一段心酸往事。那是在1961年深秋,為補貼家用,我多次隨表哥及另幾位同伴前往龍門煤礦撿煤渣。當撿滿一車煤渣時天色已晚,只好在煤山露天過夜。秋風瑟瑟的深夜在煤山和衣而睡,那種滋味至今難以忘卻。當?shù)诙煸缟橡I著肚子拉車回家,走到邙山腳下時,已有家人牽著牲口在此等候,套上牲口繼續(xù)拉車上山回家。</h3> <h3> 在1958年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期,全國農(nóng)村都實行集體食堂制度。由于連年農(nóng)業(yè)欠收,加上某些政策失誤,集體食堂飯菜質(zhì)量普遍較差。那時有一句口號“低標準,瓜菜代“,野菜、樹葉、草根、樹皮都被搶食一空。父親不知從哪里弄來一些榆樹皮,曬干后用石磨磨成干粉,做出的榆樹皮粥口感不錯,只是吃后便秘嚴重,很不舒服。我村有一村民,平日從未吃過飽飯。有一次因參加重體力勞動吃飯不定量,吃得他急性胃擴張,靠在墻上動彈不得。有一次,我和父親因吃了已在土中掩埋年余的紅薯而中毒,嘔吐不止。幸虧將毒素嘔吐出體外,才使我們父子有驚無險。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h3><h3> 在那個饑荒年代,各學校都暫時停止了體育課程,學生們半天上課,半天休息。為了彌補學校食堂的缺糧狀況,學校經(jīng)常組織學生到田地采摘野菜,曬干后儲存起來。有一次,當老師帶領(lǐng)我們到洛陽東關(guān),去撿拾菜農(nóng)們丟棄的菜葉時,突遇暴雨,菜地及道路泥濘不堪,所帶車輛無法前行。無奈之中,老師將學生們解散,自找門路。我一路狂奔到洛陽東火車站時天色已晚,只好穿著濕漉漉的衣服在車站蜷縮一夜。當次日回到家里時,所穿的一雙布鞋早已鞋底朝天了。我為此還一連心疼了幾天。因為那雙布鞋是母親費了幾天時間,千針萬線才做成的。</h3> <h3>1961年,我完成了初中三年的學業(yè),但中考失利,回到家鄉(xiāng)務(wù)農(nóng)一年。在這一年時間里,我經(jīng)歷了從彷徨、苦悶到奮起的復雜歷程。這一年,我曾做過生產(chǎn)隊會計,也曾考慮過到我的初小母校教書,又曾試圖報名參軍。就在即將隨同接新兵人員前往部隊報到當天,又突然接到我的入伍資格已被取消的通知。最后終于下定了復考的決心,并于1962年復考成功,走出了此生最為黑暗的陰影。有趣的是,曾與我一同復習中考課程的一位應(yīng)屆畢業(yè)生卻落選了。這次復考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是我此生最為成功,也最值得回味的一次華麗轉(zhuǎn)折。</h3><h3> </h3> <h3>在家鄉(xiāng)務(wù)農(nóng)期間,正值農(nóng)村興修水利運動如火如荼之時。不知誰看中了原鳳凰嶺廟這塊風水寶地,在該廟遺址上打了一口直徑約三、四米的機井,用來灌溉農(nóng)田、菜地。機井打成后效果不錯。但一天早上,不知從何處突然傳來一個聳人聽聞的消息,說是有人在機井中看到了一條神龍。一時間,附近十里八村的信徒絡(luò)繹不絕前來朝拜神龍。從井里取水治療疾病者有之;捐磚捐瓦,準備恢復廟宇者有之。還有不少老媽、大嬸前來跳神,鬧的烏煙瘴氣。當?shù)卣庾R到這是一場嚴重的封建迷信活動,立即與民兵組織聯(lián)手,很快制止了這場封建迷信活動。</h3><div><br></div> <h3> 1962年秋,我中考復考成功,進入孟津第二中學高中部讀書。那時候的中、小學生都非常注重課外閱讀。一本好書往往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對我影響最大的讀物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春之歌》、《志愿軍一日》、《真正的人》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不知教育了多少代青少年,直到現(xiàn)在書中主人公保爾的故事還在青少年中廣為流傳?!墩嬲娜恕返淖髡呤遣蟹?,講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蘇軍殲擊機駕駛員阿利克謝.梅列西耶夫因座機中彈負傷,跳傘后被困冰天雪地,導致下肢嚴重凍傷、壞死。爬行十八天后終于回到蘇維埃人民中,但從此失去雙足。失去雙足就意味著他將永別蘭天,因而他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后來在同病室一位老布爾什維克鼓勵下,阿利克謝立志成為一個真正的蘇維埃人。他以鋼鐵般的意志,長期艱苦訓練,終于靈活運用假肢,重返殲擊機,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立下卓越功勛。</h3> <h3> 我就讀的孟津二中距家約九公里,徒步單程約需兩小時。只有家住本鎮(zhèn)的學生有走讀條件,其余外地學生都被安排在土坯房宿舍中的大通鋪住宿。在嚴寒的冬季,宿舍沒有任何取暖設(shè)施。而在炎熱的夏季,宿舍也沒有電扇。且不說悶熱難耐,單就那滿天飛舞的“飛機”(蚊蟲)和成群結(jié)隊的“坦克”(臭蟲)就讓人徹夜難眠。說臭蟲“成群結(jié)隊”一點都不過分。有一次我們弄來一些殺蟲劑涂在床板上,掀開床板時,竟然看到臭蟲尸體沿床板縫隙排成了一條線。</h3><h3> 由于離家較遠,每日不能回家就餐,又無力全額支付學校食堂的伙食費,我只好給自己安排了一個“三三制”,即每周前三天從家?guī)└杉Z,后三天在學校食堂就餐。如此一來就可以將每周的伙食費壓縮到一元多錢??蓜e小看了這一元多錢,這可是全家的一大筆開銷呢。要知道我們的單身老師在學校食堂全月就餐的伙食費只不過八、九元錢,最高也不過十一、二元錢。當時一般農(nóng)家的生活相當艱苦,從家?guī)У母杉Z大部都是紅薯制品。夏季氣溫較高,這些食品很容易發(fā)霉。這時就得剝?nèi)ッ棺兊耐馄?,吃中間的部分。冬季天寒地凍,這些食品又容易被凍成冰坨。這是就得用茶爐房的開水或借助老師宿舍的火爐化開食用。</h3> <h3>我在高中階段最值得驕傲的是,在高二、高三全縣中學生運動會上,我連續(xù)兩屆取得多項中長跑冠軍,成為在全縣中學生中名噪一時的新聞人物。當時我們的體育教師李庭云對我們運動員的訓練抓得很緊,常安排大家越野鍛煉。我每天早操時間都要到校外公路上長跑約四公里。無論冬夏,跑完這四公里都要大汗淋漓。在嚴寒的冬季,所穿襯衣被汗水濕透,又無干襯衣替換,只好穿上棉衣用體溫暖干,凍的瑟瑟發(fā)抖。長時間的體育鍛煉使我雙下肢骨膜發(fā)炎,也要堅持鍛煉。1965年高考在即,別人都在備戰(zhàn)高考,而我被安排參加洛陽地區(qū)中學生運動會。由于下肢疼痛難忍,醫(yī)生為我貼上膏藥,我仍堅持完成了5000米長跑項目。</h3> <h3> 1965年秋,我參加了全國高等學校統(tǒng)一招生考試,考入大學讀書。這是我少年時代的結(jié)束,也是我人生事業(yè)的開始?;厥淄?,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活豐富多彩,是對我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影響最大的三年。這三年,值得回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