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寺——天臺山國清寺媚娘 <h1><font color="#010101"><b>國清寺位于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城關(guān)鎮(zhèn),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臺寺,后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寺廟占地面積7.3萬平方米。<br></b><b>晉王楊廣為了報答智者大師的菩薩戒,根據(jù)智者大師所留下的藍圖,按照皇家的格式而建造。已有1420年的歷史,是日本,韓國天臺宗的祖庭。</b></font></h1> <h1><b><font color="#808080">千百年來,國清寺保持著最初的修行方式,強調(diào)農(nóng)禪并重,也就是說修行和勞作都作為平時修行的必備功課。像我們現(xiàn)在視線所觸及的山林、良田都是屬于國清寺的寺產(chǎn)。<br><br></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這座塔叫隋塔,是晉王楊廣為報答智者大師給他授菩薩戒的師恩建造的,因此又叫報恩塔。此塔六面九級,取義九五之尊,高59.4米,在浙江省現(xiàn)存古塔中是最高的。</font></b></h1> <h1><font color="#39b54a"><b>【七佛塔】</b></font></h1><h1><h1><font color="#39b54a"><b>七佛塔,在古樟掩護的唐一行禪師墓前,為紀(jì)念過去七佛而建造,共有七支,俗稱“七支塔”,也稱迎賓塔。</b></font></h1><font color="#39b54a"><b>塔后為唐代高僧、著名天文學(xué)家一行禪師的紀(jì)念塔,此塔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一行禪師衣冠冢。</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寒拾亭豐干橋——從隋塔下方過七佛塔進國清寺,必經(jīng)一亭一橋。亭名“寒拾亭”,橋名“豐干橋”。這是為紀(jì)念唐代國清寺內(nèi)寒山、拾得和豐干三位高僧而命名的。<br>亭的前后有“五峰勝境”和“萬松深處”的匾額。寒山和拾得,在我國民間稱“和合二仙”,是相親相愛、情深義重的象征。</font></h1> <h1><b><font color="#ff8a00">眼前這塊照壁上書寫著“教觀總持”四個大字,是民國時期的佛學(xué)家、國畫家王震先生在1935年題寫的。 “教”指的是教理教義,即佛教的思想精髓,也就是理論?!坝^”,指的是觀心觀法,即天臺宗的修持方法“止觀”,也就是實踐?!翱偝帧笔氰笳Z“陀羅尼”的意譯,其原意是總持一切無量佛法而不失散。這四個字通俗的解釋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這也是天臺宗的立宗之本,是天臺宗能經(jīng)歷千年,至今仍然生機勃勃的原因所在。</font></b></h1> <h1><b><font color="#ff8a00">一行,是唐代高僧,也是我國著名的天文學(xué)家。他在奉旨編寫《大衍歷》時曾不遠千里到國清寺向達真和尚學(xué)習(xí)過算法(從長安出發(fā)步行到天臺,歷時330天,3300里)。當(dāng)時他到達國清寺時,正逢北山大雨,東澗水流猛漲,因河道狹窄,泄洪不及,而向西澗倒灌回去,形成了水往西流的奇觀。后人為了紀(jì)念一行禪師虛心求學(xué)的這段佳話就在豐干橋畔立下此碑。</font></b></h1> <h1><b><font color="#39b54a">寺前照壁寫著“陏代古剎”四個大字,出自前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的手筆?!瓣y”是個古字,據(jù)說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在前朝的封號為“隨國公”,立國后便沿用自己的封號,取國號為“隨”,走字底有奔波一意,為保國運亨通,長治久安,便將“隨”字的走字底去掉,成了“陏”。趙老在題字時用了隋代時期的寫法,目的就是為了彰顯這是一座始建于隋朝的千年古剎。</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在我國,一般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的,而國清寺的山門卻是朝東開的。為什么呢?這里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在地形上,國清寺建在五峰(寺西靈芝峰海拔180米,登峰可遍覽國清寺全景。寺前祥云峰,峰頂海拔301米,山中有歷代高僧安息的墓地。寺后八桂峰,海拔344米,寺即布于八桂峰腳南向山坡上。寺西北面映霞峰,海拔462米,為五峰之最。東北方向為靈禽峰,海拔318米)之間,前面又有澗水相隔,建筑用地不多,設(shè)計規(guī)模大的建筑時要考慮人流集散,朝東開,就能夠克服南面集散場地不足的缺點; 第二 天臺宗開創(chuàng)者智者大師的肉身塔在東北方向,且他當(dāng)初建立的十二道場也基本上分布在東北方向,山門往東開,有拜謁祖師之意;第三,國清寺山門朝東開,夏季能接受東南風(fēng),消除暑熱,冬季能防止西北寒風(fēng),使寺院常年保持舒適的氣溫環(huán)境,又應(yīng)了“紫氣東來”的祥瑞之意;另外,游客們來到這里后,先見照壁再見山門,就有了一種曲徑通幽的感覺,彰顯江南園林建筑的含蓄之美。</font></b></h1> <h1><b><font color="#39b54a">站立山門前,我們就能看到門上懸“國清講寺”匾額,“講”字說明該寺以講經(jīng)說法為主的寺院,重佛學(xué)研究,區(qū)別于重修禪的“禪寺”和重清規(guī)戒律的“律寺”。國清寺建寺初始稱“天臺寺”,后因定光禪師的一句偈語“寺若成,國即清”而更名為“國清寺”,寓意國家清明,天下太平。楹聯(lián)“古剎著域中,創(chuàng)六代,盛三唐,宗風(fēng)遠播;名山傳海外,倚五峰,臨二澗,勝跡長新”。概括了寺院悠久的歷史,清幽的環(huán)境和深遠的影響。</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國清寺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其間修繕過多次,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寺宇是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重建的。文革期間,國清寺遭受劫難,寺內(nèi)佛像、法器盡毀,但所幸寺宇佛殿依然保存下來。因國清寺是日本天臺宗的祖庭,為促進兩國邦交和天臺宗文化交流,1973年,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文,撥款30萬,從北京選送了95件珍貴文物過來,重新整修了國清寺?,F(xiàn)在我們眼前的這對漢白玉石獅就是當(dāng)年這批文物中的一件,是清代珍貴文物。</font></b></h1> <h1><b>【彌勒殿】<br></b><b>“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說的就是我們眼前這位彌勒佛。這是國清寺的第一個殿,因此也叫山門殿,一般供奉的是彌勒佛。彌勒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相傳在五十六億年七千萬年之后將接替釋迦牟尼統(tǒng)領(lǐng)娑婆世界,因此也叫未來佛。</b><b><br></b><b>兩旁的兩位是密跡、威跡兩大金剛,彌勒背后供奉的是韋馱菩薩,他是佛殿中唯一一尊對著佛祖的佛像,他在菩薩中位列最后,是第一個發(fā)愿要永世守護佛祖舍利的菩薩,因此被奉為寺院的保護神。這尊韋陀菩薩像是明代青銅器,重1.5噸,是國家一級文物。韋陀菩薩手中金剛寶杵的位置表明了寺院的規(guī)格,我們眼前這尊韋陀雙手合十,寶杵橫架,表示該寺是十方叢林,可以接待四方云游僧侶。在各地彌勒殿中,彌勒和韋馱總是一前一后,一個示歡喜相,一個示忿怒相,一善一怒,警示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b></h1> <h1><b><font color="#b04fbb">【鐘鼓樓】</font></b></h1><h1><b><font color="#b04fbb">出了彌勒殿,看到的是兩旁的鐘鼓樓,鼓樓下供奉觀音菩薩,鐘樓下供奉地藏王菩薩,一般在寺院舉行重大佛教儀式、有重要賓客來寺才撞鐘擂鼓。佛界認為,人生有108種煩惱,撞一記鐘可消除一種煩惱,因此在寺院中傾聽鐘聲,可消除煩惱,增長智慧,遠離地獄,早日成佛。</font></b></h1> <h1><b>[雨花殿]<br></b><b>雨花殿即“天王殿”?!坝昊ā笔欠ㄓ晏旎ǖ囊馑?,相傳國清寺建成后,方丈灌頂曾開筵講解《妙法蓮華經(jīng)》,講到精妙之處,人們能感覺到天降法雨,落入心田,因此取名“雨花殿”。殿里供奉著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無弦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手持無鞘寶劍;西方廣目天王,手持無鱗龍;北方多聞天王,手持無骨傘。四大天王各護一方天下,民間根據(jù)他們所執(zhí)的四種法器劍、琴、傘、蜃連在一起,隱喻風(fēng)、調(diào)、雨、順,寄托“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b><b><br></b><b>除了雨花殿,我們看到的院子四周分別種植了兩棵樟樹和兩棵柏樹,都有四百年以上的</b></h1> <h1>[<b>大雄寶殿]<br></b><b>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國清寺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了。大殿九開間,建筑面積約800平方米,重檐歇山頂式建筑。匾額上“大雄寶殿”四字為原佛教協(xié)會趙樸初所題,字為豎寫,說明了國清寺是皇家敕造的寺院。“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為“如同大勇士一樣無所畏懼”。</b><b><br></b><br></h1> <h1><b><font color="#010101">殿前這尊青銅鼎是清代文物,于乾隆卅三年(1768)所鑄,上書圣壽無疆,雙耳三足,呈塔形,高3.8米,雕有日月和法輪、法螺、寶傘、寶蓋、蓮花、寶瓶、金魚、盤結(jié)八寶圖,是文武百官為皇太后賀壽進獻的壽禮。原本有一對,現(xiàn)有一尊在北京,上書萬壽無疆。銅鼎正中間是一精美的繡球,代表皇權(quán),周圍三頭獅子代表百官,獅子身上纏繞絲帶,表意百官永遠臣服在皇權(quán)的統(tǒng)治之下。青銅鼎造型精美,藝術(shù)價值極高,又能反映出當(dāng)時社會皇權(quán)至上的制度,是一件極其珍貴的藝術(shù)珍寶。</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的是釋迦牟尼青銅坐像,外貼真金,明代鑄造,連底座高6.8米,重13噸。佛像手結(jié)定印,雙瞼微合,正在坐禪思定。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佛教的開創(chuàng)者,釋迦牟尼是后人對其尊稱,意為釋迦族的圣人。釋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王子,19歲時出宮巡游,看到民間的生老病死,逐漸萌生要跳出生死輪回的念頭,29歲時舍棄王族富貴生活,出家修行。經(jīng)過6年,終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此后弘揚佛法達49年之久。兩旁侍立阿難和迦葉兩大弟子,年長者為迦葉,擅長修禪,僅八天便修得羅漢果位,人稱“頭陀第一”,在佛祖涅槃后,承受遺缽,成為佛教第一次結(jié)集的號召人。年青者叫阿難,記憶超群,準(zhǔn)確地記下了佛祖的一言一語,后人稱之為“多聞第一”。釋迦牟尼生前并無留下法藏典籍,所述經(jīng)文皆由阿難和迦葉兩大弟子結(jié)集而成,因此我們翻開佛經(jīng),首句便是:如是我聞,意思就是:佛是這么說,我是如此聽到的……</font></b></h1> <h1><b>大殿兩側(cè)端坐著十八羅漢,是元代金絲楠木雕刻而成,外帖真金,神形兼?zhèn)?,栩栩如生。羅漢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相傳釋迦牟尼涅槃前曾指定羅漢留在世間弘法并普度眾生。佛教傳入中國后,羅漢的數(shù)量也不斷地變化,由最先的十六尊者演化為十八羅漢,到清乾隆年間,最終定了“降龍”、“伏虎”兩位羅漢。</b><b><br></b><b>在釋迦牟尼的背后供奉著觀世音菩薩,兩邊是大智文殊和大行普賢兩位菩薩。觀音有很多種應(yīng)身,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是海島觀音,兩旁是龍女和善財童子。觀音背后的影壁是他的道場普陀山全景。左上角五峰環(huán)繞,一塔高聳的地方就是天臺山。普陀山是天臺山脈向東北延伸入海后出露出的余脈,在地域上兩座名山可以說是一脈相承。觀音代表的是慈悲之心,文殊代表的是智慧,普賢則是行動力的象征,他們?nèi)咴诖蟮钪谐R匀切问匠霈F(xiàn),這也向世人傳達了這樣一種理念,那就是:做人做事首先得有懷一顆慈悲之心,然后通過自己的智慧去學(xué)習(xí)、去領(lǐng)悟,最后把學(xué)到的悟到的東西都付諸行動,創(chuàng)造價值。大家細細體會其中的奧妙,確有幾分道理。</b></h1> <h1><font color="#808080"><b>十八羅漢具體名稱如下:<br></b><b>“坐鹿羅漢”、“喜慶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降龍羅漢”、“伏虎羅漢”。</b></font></h1> <h1><b><font color="#ff8a00">現(xiàn)在要向大家隆重推出的這一位呢就是降龍羅漢了,大名鼎鼎的活佛濟公就是由這一位羅漢轉(zhuǎn)世而來的。其實濟公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他是南宋禪宗臨濟宗楊歧派的高僧,原名李修緣,法號道濟,因行事瘋癲,不拘一格,世人便稱其為濟顛和尚,他的出生地就是在我們天臺縣。濟公祖上都是達官顯貴,其父李茂春是遠近聞名的大善人,好善樂施。相傳李茂春四十歲還膝下無子,便攜夫人來國清寺求子,回去之后夫人便有了身孕。十月懷胎,一日雷電交加,大雄寶殿羅漢轟然倒地,于此同時,濟公出世了。但濟公出世后,大哭大鬧,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無奈之下,李員外再次求助國清寺方丈,方丈看到孩子后,笑呵呵地在孩子的頭上摸了三下,說道:“不要哭,不要叫,你的來歷我知道,既來之,則安之?!闭f也奇怪,這孩子聽了這句話后就破涕為笑了。這就是濟公出生的故事,此類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并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目錄。</font></b></h1> <h1><font color="#39b54a"><b>[隋梅]<br></b><b>國清寺是隋代古剎,但是中間曾多次整修,而眼前的這株青梅,則是自寺院建立以來一直生存至今的,千年來一直看著國清寺的榮辱興衰,是名副其實的隋代古梅,由國清寺方丈章安灌頂大師親手所植。人們都說古樹也通靈性,文革中,隋梅瀕臨死亡,后來,周恩來總理關(guān)懷國清寺,撥款重修國清寺后,經(jīng)過寺僧的精心呵護,枯木回春,花滿枝頭,重現(xiàn)生機,至今仍然碩果累累。1964年郭沫若先生來到國清寺視察,為隋梅的靈氣所感動,作詩一首:“塔古鐘聲寂,山高月上遲,隋梅私自笑,尋夢復(fù)何癡”,“梅亭”二字也是他的筆跡。在隋梅旁有天臺同盟會會員陳鐘祺、畫家賴少其等所書的“隋梅”碑記及跋語。國清寺常以1400多歲的梅果來款待嘉賓,被日本僧人稱為“長生不老果”。</b></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法乳千秋亭]<br></b><b>拾級而上,我們來到的是法乳千秋亭。“法乳千秋”四個字的意思就是天臺宗的佛法教義如同母親的乳汁一般千秋萬代地惠澤天臺宗的信徒。這座碑亭是在1982年由日本天臺宗信徒出資興建的,正中為“天臺智者大師贊仰頌碑”,東為“天臺行滿座主贈別最澄大師詩碑”,西為“日本最澄大師得法靈跡碑”。三塊石碑的正面文字均由趙樸初撰書,背面為日本天臺宗本山延歷寺第253代座主山田惠諦長老題書。當(dāng)代日本天臺宗有教派9種,信徒近300萬人。在唐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隨遣唐使來到長安,后經(jīng)水路來到寧波,在當(dāng)時的寧波刺史陸淳的引薦下來到國清寺學(xué)習(xí)天臺宗,先后跟隨國清寺的道遂和佛隴寺的行滿學(xué)習(xí)佛法。一年后,最澄學(xué)成歸國,在日本比叡山建立延歷寺,開創(chuàng)了日本天臺宗。一千多年來,日本天臺宗信徒一直奉這里為祖庭,每年都有大批信徒來此朝拜,國清寺也因此成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條重要紐帶。當(dāng)年最澄帶回日本的還有茶籽,這也為茶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奠定了基礎(chǔ)。</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藥師殿位于大雄寶殿的后上方,殿宇建筑富麗堂皇,重檐歇山式琉璃頂,光彩奪目,氣度非凡。這里是供奉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的寶殿。殿內(nèi)藥師佛結(jié)跏趺坐于蓮臺上,兩手結(jié)定印,托一寶塔,象征功德。藥師佛與日光菩薩(手持日輪)、月光菩薩(手持半月青蓮)稱為“東方三圣”,寓意為“日月升于東方,以其光明普照眾生,使他們得到康樂幸福。”佛教中有橫三佛,豎三佛之說,藥師佛就是橫三佛中的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中間娑婆世界教主是釋迦牟尼,西方極樂世界教主就是阿彌陀佛。豎三佛是指時間上的三佛,分別是過去佛燃燈古佛,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佛彌勒佛。</font></b></h1> <h1><font color="#010101"><b>【中韓天臺宗祖師紀(jì)念堂】<br></b><b>1995年,韓國佛教天臺宗信徒為報答祖庭恩德在此修建了中韓天臺宗祖師紀(jì)念堂,中間這位是智者大師,他左手邊是韓國天臺宗的開創(chuàng)者高麗義天大覺國師,右手邊這位是韓國天臺宗的中興祖師上月圓覺大師。佛像后面后三塊石碑,分別記錄了三位祖師的功績,分別由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和韓國天臺宗信徒正南大忠撰書。天臺宗自宋朝傳入韓國后,一直延傳至今,擁有百萬信徒,他們也奉國清寺為祖庭,每年也會有大批韓國信徒來此朝拜。國清寺歷史上曾出過一位外籍方丈叫寶云義通,他就是韓國人,位列天臺宗第十六祖,中韓兩國在宗教文化交流上一直關(guān)系緊密,交流廣泛</b></font></h1> <h1><b><font color="#b04fbb">觀音殿是1986年由美籍華僑捐資興建的。觀音又稱“觀世音”,在唐代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而更名“觀音”。觀音因發(fā)愿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而深受百姓信仰?,F(xiàn)在我們熟知的觀音都是女兒身,面相飽滿,體態(tài)豐腴,其實在佛教剛傳入中國時,觀音是男兒身,且留有兩撇小胡子,因在唐代時,擁有了許多的女性信徒,為迎合眾多女性信徒的需求,觀音便逐漸演變成為了女兒身,體態(tài)豐腴也是符合唐代時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我們眼前的這尊千手千眼觀音像,造型別致,手托日月,會十八般武藝,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千手”表示護持眾生,“千眼”表示觀照世間。該觀音像有五級十一面,下面三級面相慈悲,稱之為“善面”,第四級面相兇惡,稱為“惡面”,最后一級是“佛面”,意思就是無論善人還是惡人,只要一心向佛,苦心修煉,就終能成佛。觀音背后是她為救世而變化的32化身。</font></b></h1> <h1><font color="#010101"><b>[法華經(jīng)幢]<br></b><b>上面刻有“南無妙法蓮華經(jīng)—日蓮”九個大字,是日本日蓮宗祖師日蓮上人的筆跡。經(jīng)幢下面刻有“知恩報恩”四字,為趙樸初手筆,兩個“恩”字,前大后小,意寓給的恩大,報的恩小,永遠都報不盡。經(jīng)幢是日本天臺宗支派日蓮宗信徒于1986年捐立的。該宗創(chuàng)始人日蓮上人(1222—1282)曾在日本天臺宗的祖山比叡山上學(xué)習(xí)天臺教義十余年,信奉《妙法蓮華經(jīng)》。日蓮宗現(xiàn)在擁有14種教派5千多萬信徒。</b></font></h1> <h3><b><font color="#808080">【三賢殿】</font></b></h3><div><b><font color="#808080">在三賢殿的門口墻壁上刻有現(xiàn)任佛教協(xié)會會長傳印長老手書的寒山詩,與對面墻壁上的寒山子線刻石像形成對應(yīng)。三賢殿里供奉著豐干、拾得和寒山三位賢人。豐干是唐代國清寺的高僧,因他的坐騎是一只老虎,因此這里原名也叫“虎嘯堂”,這位手握掃帚的僧人叫“拾得”,拾得是豐干撿來的棄嬰,后在國清寺出家為僧。身后背著一個竹筒的這位就是寒山子,與拾得是好友,世人并稱為“寒山拾得”。當(dāng)年,寒山在寒石山修行時,拾得曾前往探望,并以食盒為禮物相贈好友,寒山知好友遠道而來,便捧荷花出門迎接,荷花的“荷”與食盒的“盒”,取其諧音,后人便稱他們二位為“和合二仙”。天臺民間尚流傳著懸掛二位畫像的婚俗,以示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另外,寒山還是中國白話詩文的開山鼻祖,他以通俗上口的表述寫出了許多極富哲理的詩文,現(xiàn)傳世的有三百余首,收集在《寒山子詩集》中。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門口的這段《寒山問拾得》。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奔毤毱肺叮磉_,開闊的胸懷躍然紙上,極富人生哲理! </font></b></div> <h1><font color="#ed2308"><b>【玉佛閣]<br></b><b>玉佛閣中有一青銅鼎,是清乾隆年間的文物。右邊靠墻展示柜中陳列有從隋塔取出的線雕石刻拓本,精美絕倫。旁邊的展示柜中有天臺宗開創(chuàng)者智者大師著有的天臺宗佛法教義,天臺宗三大部《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以及五小部部分經(jīng)書。天臺宗佛法教義源自《妙法蓮華經(jīng)》,主張一心三觀、一念三千、止觀雙修、三諦圓融。智者大師開創(chuàng)了佛教傳入中國后的第一個宗派,在佛學(xué)界地位無人能及,影響深遠。國際創(chuàng)價會會長池田大作就曾對智者大師作出過高度的評價,他說:如果說釋迦牟尼是開創(chuàng)佛教的圣人,那么智者大師就是對佛法作出最好解釋的圣僧。因此智者大師也被稱為是東方的釋迦牟尼,天臺山也被稱為東方的靈山。玉佛閣中還陳列著歷朝歷代的珍貴文物以及從寺院周圍出土的恐龍蛋化石,大家可以隨意參觀。</b></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b>[羅漢堂]<br></b><b>“羅漢堂”三個大字,是清朝末代皇帝溥義的胞弟溥杰所書。羅漢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五百羅漢是佛祖留在世間弘揚佛法的五百弟子,佛經(jīng)記載,天臺的石梁方廣寺就是五百羅漢的總道場所在地。羅漢堂是在1991年建造的,堂內(nèi)所供奉的五百羅漢是用香樟木精雕而成的。佛像采取“羅漢山”的形式,每尊高約1.4米,形貌各異,栩栩如生。正中間供奉著法華三圣,分別是中間的釋迦牟尼,兩邊的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前面,白色的玉石佛像是2013年5月,斯里蘭卡總統(tǒng)贈送的一尊釋迦牟尼像。在殿堂的后首中間有一尊濟公像,由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活濟公”游本昌先生捐資制作的。</b></font></h1> <h1>[<b><font color="#39b54a">伽藍殿]<br>伽藍殿一般供奉一方土地的神像,古時又稱土地堂。國清寺的伽藍神,是天臺宗護法神王喬,道士打扮。王喬即王子晉,是西周靈王的太子,因勸諫靈王改堵塞為疏導(dǎo)的方法治水,被廢去太子名號。后來學(xué)道修煉,跨鶴升天。道教封其為右弼真人,治天臺山桐柏,故又稱“桐柏真人”。到了南朝末年,佛教天臺宗又將他吸納為護法神。天臺山寺觀普遍供奉他為山神土地。所以“王喬信仰”又是天臺山佛道睦居的一個集中表現(xiàn)。唐代時,王喬信仰隨最澄傳至日本,形成“山王—實神道”,一度在朝野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個亮點。</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三圣殿]<br></b><b>西方三圣,即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佛教凈土宗信徒,口誦阿彌陀佛,便會感召使者接引入西方極樂世界。左右兩位觀音和大勢至造型一致,都是超度凡體,脫離苦海的使者,為凈土宗主要供奉對象。</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獨筆鵝字碑】<br></b><b>一筆寫就的這個“鵝”字是書圣王羲之的真跡,筆力灑落,極具神韻。相傳,王羲之曾在天臺山主峰華頂山上跟隨高道白云子學(xué)習(xí)“永”字八法,并在華頂山上留下一塊獨筆鵝字碑。年代久遠,鵝字碑被埋地下,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被天臺鄉(xiāng)賢曹掄選發(fā)現(xiàn),使得鵝字碑重建天日,但是石碑找到時僅剩半塊了。曹掄選細細研究,花了整整七年的時間,重新補全了鵝字,后來將石碑移到此處。</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b04fbb">【魚樂國】魚樂國是國清寺中的放生池,我們可以看到,這里古木參天,鳥語花香,十分幽靜。天臺宗的開創(chuàng)者智者大師是中國大規(guī)模放生活動的倡導(dǎo)者,一生在各地建造放生池上百處。因此在天臺境內(nèi)的很多寺院,放生池的規(guī)模都是非常大的。照壁上“南無觀世音菩薩”是民國書法家王震先生的手筆,也點出了這里是積累善心的地方。放生池的西邊有一塊石碑,上刻“魚樂國”三個大字,是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的手筆。后面“清心亭”上寫著“石上清泉松間明月,山光鳥性潭影人心”,意在使人清心寡欲,好生向善。園內(nèi)還有兩塊碑刻,一塊是由清乾隆御賜并記載雍正末年重修國清寺的御碑,一塊記載的是1973年重修國清寺的歷史。</font></b></h1> <h3><font color="#010101">若</font></h3> <h3><b><i><font color="#b04fbb">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動動您的手指轉(zhuǎn)發(fā)朋友圈</font></i></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