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玉簪綰君心康乃馨 <h3>文字原創(chuàng):張莉</h3> <h3>每每看這些精巧而雅致的發(fā)簪,發(fā)釵,步搖。禁不住贊嘆!癡迷!一只小小的發(fā)簪缊藏著古代工匠的聰慧情愫東方古典神韻,是一種自然靈性與人文精神的美好融和,凝聚了華夏千年的文明。 </h3> <h3>“男以定冠,女以綰發(fā)”,簪發(fā)源于古代,是人們生活的必須品,男女通用,男子到二十行束發(fā)定冠禮,女子到15歲綰發(fā)而“笄”,表示成年。所以古代稱二十歲男子為弱冠之年,滿15歲女子為及笄之年,就是這個意思。</h3> <h3>“笄”是“簪”的前生,在春秋戰(zhàn)國以前稱笄以后稱簪,西漢晚期又出現(xiàn)了釵,釵和簪的區(qū)別是:一股者為簪,而釵分成了二股。后來秦漢時期先后出現(xiàn)了步搖,華盛。</h3> <h3>商周時期的簪成為了貴族身份的象征,帝王飾玉,后妃飾金,步搖是王后衣服的一種配飾,一般大臣的簪大多都用獸骨制成。秦漢時期,玉制簪,釵,已成為婦女的主要飾品。但步搖仍是一種禮儀用品,是皇后·揭廟時的裝束,一般平民女子的禁用品。相傳漢武帝去愛妃李夫人處,感頭皮發(fā)癢李夫人取下頭上玉簪為武帝搔頭止癢,“玉搔頭”的美名就是從那個時代而命名。唐朝時期簪的制作工藝材質造型已經(jīng)到了高度繁榮時期,出現(xiàn)了鏤花及細金絲盤花。這個時期的步搖已經(jīng)不再是王室貴族的禮儀用品平民百姓的禁用品,而從華麗富貴變成一種普遍流行飾品,宋元明時期簪已經(jīng)成為姑婦老嫗均可佩帶的發(fā)飾。清朝時期滿族入住中原,男子不得蓄發(fā),只有婦女佩帶。到了民國時期,盛行剪發(fā)至到今天,古代精美的發(fā)簪隨著時光流逝已漸漸走出女人的世界。</h3> <h3>“青絲漸綰玉騷頭,簪就三千繁華夢”小小的發(fā)簪細細密密纏繞著塵世無盡的愛戀,縷縷青絲,玉簪挽君心,紅塵女子用多少愛賦予青絲……<br></h3><div><br></div> <h3>“攏鬢步搖青玉碾,缺樣花枝,葉葉蜂兒顫”宋謝逸筆下的這支步搖,花枝獨具匠新,栩栩如生的蜜峰在花枝上起伏顫動,極言首飾之精美華貴,女為悅已者容的精致裝容,<br></h3><div><br></div> <h3>“云鬢花容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白居易在《長恨歌》里把楊貴妃天生麗質如花的容顏,加上步搖的點綴,一搖一顫而風情萬種,步搖微顫讓唐明皇的心為之悸動,才有了“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情有獨鐘,才有了“從此君王不早朝”的蕩氣回腸的纏綿愛情故事。</h3><div><br></div> <h3>嵯峨高髻,玉釵斜簪,蓮步輕移,釵隨人動,唐詩宋詞里的金釵步搖訴說著東方女子的千嬌百媚,搖曳著無限柔情萬種風情!<br></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