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guī)X古道游記劍鳴 <h3><br /></h3><h3><br /></h3><h3>桃?guī)X回望是古道</h3><h3> </h3><h3>早聽說過黃山區(qū)烏石鎮(zhèn)境內(nèi)的桃?guī)X古道,一直沒走過。2017年12月27號早晨,仙鶴、畫家和我(劍鳴)偶遇,三人一合計,便從湯口出發(fā),來了趟說走就走的旅行。</h3><h3>我們選擇的起點是桃坑,到達桃坑時已近十點。這個位于X039道路上的村落,沒有幾戶人家,但鄉(xiāng)村人好客的熱情維系得很好。與其他鄉(xiāng)村一樣,這里留守的也多是老人。他們知道我們要走古道,便囑咐要多帶點水、帶著干糧,說沿途沒有商店,到郭村才有呢。</h3><h3>我們到一戶老鄉(xiāng)家添加熱水,他便從一條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古諺開始,向我們介紹起桃?guī)X這條古道。</h3><h3>"樅陽票子嶄嶄新,中朋不歇歇桃坑,桃坑有個好觀音。臘梅一枝花,來珍蓋過她。"老人說,這條段子是上一輩的老人傳唱給他們的。大意是古代經(jīng)桃?guī)X古道往來的客商,都愛在桃坑這個地方歇腳,原因就在于這地方有位叫來珍的美女,那個美呀,連冬季的臘梅花都得低頭。</h3><h3>看來這位讓無數(shù)客商牽腸掛肚的來珍定是美得不要不要的。無疑這也為當下這條古道增添了"美麗動人"的背景。其實,這民諺段子的背后傳遞出兩個史實是一定的。一是桃?guī)X古道是青(陽)黟(縣)古道在黃山區(qū)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段。古代青黟古道北起青陽沙濟,經(jīng)廣陽、夏村、烏石、桃坑、桃?guī)X、郭村、山河,翻越羊棧嶺至黟縣際聯(lián),是古代徽州到池州的交通干線,也是樅陽、大通、池州、青陽至黟縣、屯溪、江西的古干道。二是桃?guī)X古道見證了徽商"徽州擔"的榮衰。"徽州擔"是徽商的別名。最早的徽商大多是挑著擔子起家的,"徽州擔"就是沿著這條古道將山區(qū)的木竹、茶筍等土特產(chǎn)運往大商埠,將城鎮(zhèn)的絲綢、布匹、鹽、煙、日用百貨挑往山區(qū),聯(lián)系著長江和新安江兩大水系的貿(mào)易往來。</h3><h3>老人說桃?guī)X古道指的是烏石鎮(zhèn)桃坑至焦村鎮(zhèn)郭村石壁下這一段,當?shù)厝艘卜Q乾隆古道。稱桃?guī)X古道,想必是這條道路經(jīng)過一個名叫桃?guī)X的山岡;稱乾隆古道,據(jù)說是當年乾隆下江南時途經(jīng)過這條道路,并留下了"桃源古秀"四個字。老人還說,早年間在桃坑村口曾經(jīng)有一座雕鑿精美的拱月形門樓,上面就嵌有一塊刻著"桃源古秀"的牌匾,可惜的是,門樓于1996年被洪水沖毀了。言語間,過往的歲月又爬進了老人的眼眸。</h3><h3>桃坑村旁有條小河,"小河"便是村里的鄉(xiāng)親對條溪流準確的命名。古道沿溪而延伸,我們也便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徒步桃?guī)X古道。</h3><h3>滿眼的,都是這個季節(jié)最顯著的特征水瘦山寒。小河本很小,若是雨季水量應該很豐滿,但在"入九"的冬季,也著實委曲了還算規(guī)整的河床。好在沿途有零星的小水潭點綴,在高低落差下,靜下心來,倒能聽到更微妙更美妙的旋律古道之靜、山野之靜、心靈之靜有機地合在了一起。</h3><h3>仙鶴、畫家更在意的是山。古道兩旁的山很高很有氣勢,一座高過一座,一座連著一座。這個時日的山體很干凈,各類樹呀藤呀的主干枝條沒了綠葉的掩映,競相地裸露在眼前,反倒給人坦誠、樸實的感覺。畫家說,這枝枝干干沒了修飾卻顯了力道;我說,這就像攝影,是減法藝術;仙鶴說這更有了想象空間,雖沒了春紅秋黃的跡象,但腦海中又無時無刻不呈現(xiàn)出這樣的景觀。</h3><h3>這就是桃坑段古道的特點。寬窄不一的古道穿行于原始森林與山澗溪水間,眼前的一段絕不過10米,很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感覺??勺蠲畹倪€是想象一下路旁紫的、白的鳶尾花,前一株后一株的梅花,大朵的紅紫地黃,一路追隨,像有說不完的話,更怕是擔心行人的旅途寂寞。哪里還有寂寞,不論哪個季節(jié),來珍姑娘的期盼不說,鳥的歌唱不說,不時掬一口溪水潤潤嗓子應和一聲,不時在路旁摘上幾片野茶聞聞清香,只怕醉了才是。</h3><h3>桃?guī)X古道的橋也都很有來頭。這個季節(jié)走在鋪滿落葉的定心橋上,和著"咯吱"的節(jié)拍,便有心閑氣定的感覺。也難怪,此橋雖不高大威猛,但處境清幽,相傳乾隆皇帝南巡路過此橋時便覺心曠神怡,于是便立即停下來,將此橋命名為"定心橋",用意為有家心方定、心定萬事明。福祉橋也與乾隆有關,相傳他路過定心橋后,一心想著治國方略,路過此橋時,恰恰想的是如何為民眾謀福祉,因而此橋便得了個"福祉橋"的名號。如意橋是古道上不多的高大威猛型石橋,與其他橋體一樣,工匠們就地取材石條、卵石碼砌,因形就勢,橋建造的高點長點,便利了來往的客人。如意橋相傳得名于嘉慶皇帝,當年他為尋覓乾隆下江南蹤跡路過此橋,為了勝過乾隆時期的安居樂業(yè),將橋定名為"如意橋",以示嘉慶年間更要如意吉祥。</h3><h3>多么用心的橋名!當我們在橋頭橋下拍照、懷古的時候,見到那有了年歲的一層屋石塊、一方方青苔,便不由的想到"修善""養(yǎng)德"這些詞匯。建橋修路是那個朝代行善的代名詞,這個時代德行的符號便是公益。一起做吧,約起。</h3><h3>來到桃?guī)X位于烏石一側的山腳下,便看到一個涼亭。這個涼亭的屋頂已經(jīng)毀壞,但石塊砌成的石墻卻很好的保存著,古樸雅致。涼亭本是用來供行人歇腳的地方,一坐下來,我便發(fā)現(xiàn)原本隨身攜帶的腰帶竟然落在了"中餐"地點。只得終止行程,原路返回找尋。</h3><h3>有些遺憾,這次徒步古道我們沒有翻越桃?guī)X更沒有到達郭村??晌覀冞€是富有的,除了尋找到了腰帶及文中描述的景象,我們還考證了途中多處的"石臼",這可是古村落中不可缺少的谷物加工器具;還見識到了五星級"特色"茅房,這可是古道上現(xiàn)代文明的標志;還為那被侵害的黃麂傷心,這也是一條生命,是考量人性的標尺。我知道,翻越桃?guī)X,便可見郭村;我知道,郭村有個古村落;我知道,郭村的周王廟會特別熱鬧。好在,春天不遠了!桃?guī)X古道,我們春天見!</h3><h3> </h3><h3> </h3><h3><br /></h3>